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写作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大背景——反思“扬外抑内”的“外源经济”模式 | 第10页 |
·小背景——一些数据,一些事件 | 第10-14页 |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和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税收优惠,税式支出 | 第15-16页 |
·涉外税收优惠 | 第16-19页 |
2 我国现行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 | 第19-34页 |
·涉外税收优惠政策 | 第19-25页 |
·分类 | 第19-20页 |
·主要的优惠方式 | 第20-25页 |
·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 | 第25-34页 |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25-28页 |
·现行优惠项目 | 第28-32页 |
·现行涉外税收优惠项目特点描述 | 第32-34页 |
3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与评价 | 第34-60页 |
·“有效性”释义 | 第34页 |
·积极效应简评(正效应:引力效应) | 第34-35页 |
·扩大FDI的吸引效应 | 第34-35页 |
·经济改革的示范效应 | 第35页 |
·体制改革的牵动效应 | 第35页 |
·消极效应(负效应)考察 | 第35-59页 |
·宏观、中观层面上的实证考察 | 第36-53页 |
·中观、微观层面上的实证考察 | 第53-59页 |
·小结:正确看待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体现动态性 | 第59-60页 |
4 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60-75页 |
·各国(地区)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效应评析 | 第60-73页 |
·政策介绍 | 第60-71页 |
·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二者的政策比较 | 第71-73页 |
·税收优惠管理制度介绍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5 借鉴国际经验 提高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 第75-93页 |
·国际比较下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75-78页 |
·政策目标不清晰——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平衡 | 第75页 |
·形形色色的税收优惠演变成“普惠制” | 第75-77页 |
·政策过于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 第77页 |
·优惠政策方式单一,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 第77页 |
·不同主体的受惠落差侵蚀税制“中性” | 第77-78页 |
·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发挥的限制性因素 | 第78-80页 |
·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原则 | 第80-83页 |
·正当性原则 | 第80-81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81-82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82页 |
·中性原则(公平原则) | 第82-83页 |
·优化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 第83-93页 |
·认识上处理好税收优惠与投资环境的关系,注重整体投资环境的长远改善 | 第83-85页 |
·身份认定的“普惠制”转向技术认定、产业认定、区域认定有机结合的“特惠制” | 第85-86页 |
·调整优惠模式,丰富优惠的形式和内容 | 第86-88页 |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率 | 第88-89页 |
·重视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评估,结合“事前优惠”和“事后优惠” | 第89-90页 |
·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法》,加快国际税收协定谈判的步伐 | 第90-93页 |
6 结语 | 第93-95页 |
附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制要素 | 第95-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