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孪井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土壤盐渍化预报
| 0 前言 | 第1-14页 |
| 1 灌区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研究 | 第14-19页 |
| ·地下水运动理论研究发展 | 第14-15页 |
| ·土壤水盐运动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 | 第16-19页 |
| 2 研究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50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 ·气侯 | 第20-22页 |
| ·水文 | 第22-24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4-31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28页 |
| ·构造与地貌 | 第28-31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47页 |
| ·含水岩组的划分 | 第31-32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32-34页 |
|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34-47页 |
| ·灌区包气带水文地质特征 | 第47-50页 |
| ·岩性结构与厚度 | 第47-48页 |
| ·垂向渗透特征 | 第48页 |
| ·毛细水特征 | 第48-50页 |
| 3 包气带水分运动及灌溉(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 第50-99页 |
| ·灌溉(降水)入渗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 ·灌溉(降水)入渗的研究现状 | 第50-52页 |
| ·灌溉(降水)入渗的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 ·包气带水分的监测 | 第54-62页 |
| ·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 | 第54-57页 |
| ·中子仪的标定 | 第57-61页 |
| ·包气带水分监测孔的布设 | 第61-62页 |
| ·包气带水分动态特征 | 第62-85页 |
| ·未灌溉土壤的天然含水量 | 第62-63页 |
| ·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 第63-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灌区水量均衡试验及入渗量的确定 | 第85-99页 |
| ·区典型土壤的基本物理性状 | 第85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 第85-88页 |
| ·观测数据的可靠性验证 | 第88-90页 |
| ·灌溉入渗量的确定 | 第90-99页 |
| 4 蒸发和蒸腾的研究 | 第99-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99-104页 |
| ·无作物条件下表土蒸发计算 | 第99-100页 |
| ·有作物覆盖条件下的蒸发、蒸腾 | 第100-104页 |
| ·有作物覆盖条件下蒸发蒸腾的确定 | 第104-113页 |
| ·潜在腾发量的确定 | 第104-106页 |
| ·潜在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 ·实际腾发量的确定 | 第107-113页 |
| 5 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 第113-125页 |
| ·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模型 | 第113-119页 |
| ·趋势成分的检验与提取 | 第115页 |
| ·周期成分的检验与提取 | 第115-116页 |
| ·平稳随机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 ·模型的预报 | 第118-119页 |
|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应用 | 第119-125页 |
| ·年降水量预报 | 第119-121页 |
| ·蒸发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121-123页 |
| ·可能腾发量预报 | 第123-125页 |
| 6 地下水系统的模拟与预报 | 第125-156页 |
| ·地下水系统分析—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25-132页 |
| ·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和环境特征 | 第125-126页 |
|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126-127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127-132页 |
| ·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132-136页 |
| ·微分方程 | 第132-134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34-135页 |
| ·孪井地区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135-136页 |
| ·模型的解法与软件 | 第136-140页 |
| ·地下水运动方程的解法 | 第136-137页 |
| ·有限差分公式 | 第137-138页 |
| ·模型简介 | 第138-140页 |
|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140-149页 |
| ·模型的识别 | 第140-147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147-149页 |
| ·模型的预报 | 第149-156页 |
| ·方案1—现状预报 | 第149-150页 |
| ·方案2—灌区满负荷运转时的预报 | 第150-151页 |
| ·方案3—下游排水 | 第151-156页 |
| 7 灌区包气带盐分分析及土壤盐渍化防治 | 第156-185页 |
| ·灌区土壤特征 | 第156-157页 |
| ·土壤类型及分布发生规律 | 第156-157页 |
| ·土壤质地与厚度 | 第157页 |
| ·土壤盐分运移规律 | 第157-177页 |
| ·包气带土层的原始盐分 | 第157-167页 |
| ·灌区包气带盐分的淋洗 | 第167-177页 |
| ·灌区下游包气带盐分的积聚 | 第177页 |
| ·土壤盐渍化分析及防治措施 | 第177-185页 |
| ·孪井灌区盐分收支分析 | 第177-179页 |
| ·土壤盐渍化分析 | 第179-180页 |
| ·孪井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预防措施 | 第180-185页 |
| 8 结论 | 第185-191页 |
| ·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 第185-186页 |
| ·土壤水分动态及灌溉水的入渗 | 第186-187页 |
| ·蒸发和蒸腾的研究 | 第187-188页 |
| ·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 第188页 |
| ·地下水系统的模拟与预报 | 第188-189页 |
| ·土壤盐分的演化 | 第189-1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1-195页 |
| 鸣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