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中国的“本土资源”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当下中国诉调对接的改革实践及其不足 | 第13-16页 |
第一节 司法层面的改革实践及其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改革实践及其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对于现代西方调解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域外调解模式之考察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我国调解模式与域外调解模式之异同 | 第19-21页 |
第四章 诉调对接的理念澄清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当下中国诉讼外调解与审判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当下中国诉讼内调解与审判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 第23-27页 |
一、诉讼内调解有助于实现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 第24-25页 |
二、诉讼内调解并不当然意味着权利的牺牲 | 第25页 |
三、诉讼内调解与诉讼具有相同的诉讼构造 | 第25-26页 |
四、在诉讼内进行调解是裁判性司法与协商性司法有机结合的要求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当下中国诉讼内调解与诉讼外调解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 第27-30页 |
第五章 诉调对接的制度设想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党委政法委领导下的ADR 制度设想 | 第30-35页 |
一、ADR 法律规范 | 第31页 |
二、ADR 组织协调 | 第31页 |
三、ADR 机构层级 | 第31页 |
四、ADR 调解组织 | 第31-32页 |
五、ADR 受案范围和管辖 | 第32页 |
六、ADR 调解原则 | 第32页 |
七、ADR 效力 | 第32-33页 |
八、ADR 案件卷宗归档 | 第33页 |
九、ADR 费用收取 | 第33页 |
十、ADR 功能的转变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以“当事人权利、法官职责”为核心的诉讼内调解制度设想 | 第35-38页 |
一、明确诉讼内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二、明确法院调解程序的启动、运行与终结的行为规范 | 第36页 |
三、明确是否合意和是否达成协议是当事人的权利和法官的职责 | 第36-37页 |
四、完善诉讼内调解的配套制度 | 第37-38页 |
第三节 ADR 与诉讼的衔接与转换 | 第38-40页 |
一、赋予当事人对ADR 机制的二次选择权 | 第38页 |
二、赋予法院对 ARD 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权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