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前言第12-13页
   ·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参数辨识研究现状第13-15页
     ·基于环境激励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典型时域方法第14-15页
     ·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参数辨识研究现状小结第15页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研究现状第15-19页
     ·基于响应的典型动力指纹法第16-18页
     ·基于模型修正法第18页
     ·无模型识别方法第18页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现状第19-25页
     ·基于移动荷载列作用下桥梁振动分析的损伤诊断第19-21页
     ·基于移动车辆作用下振动分析的模态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第21-24页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方向第24-2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5-26页
2 从过桥车辆响应中识别桥梁结构基本自振频率的方法第26-38页
   ·简化的车体加速度响应理论解第26-29页
   ·车体响应的数值解第29-31页
   ·简支梁基本自振频率识别第31-37页
     ·桥梁阻尼比、车桥质量比和行驶速度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第31-34页
     ·车辆运动加速度对桥梁基本自振频率识别精度的影响第34-35页
     ·桥面不平顺水平对桥梁基本自振频率识别精度的影响第35-36页
     ·桥梁二阶频率提取第36-37页
   ·小结第37-38页
3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第38-66页
   ·车桥动力相互作用的典型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第38-39页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第39-53页
     ·车辆振动基本型式第39页
     ·车辆动力模型与车辆运动方程第39-44页
     ·桥梁模型第44-47页
     ·桥上轨道不平顺的描述第47-49页
     ·车桥相互作用系统的运动方程第49-53页
   ·车辆和桥梁动力响应对损伤因子的灵敏度分析第53-59页
     ·灵敏度分析第53-54页
     ·损伤描述第54-56页
     ·动力响应对损伤因子的灵敏度分析第56-59页
   ·部分车辆信息未知情况下的损伤识别第59-62页
   ·桥梁损伤识别程序实现流程图第62-65页
   ·小结第65-66页
4 参数识别问题的不适定性与正则化方法第66-78页
   ·参数识别问题的不适定性第66页
   ·广义逆与最小二乘解第66-67页
     ·广义逆第66-67页
     ·最小二乘解第67页
   ·条件数与病态第67-69页
     ·条件数概念与方程病态描述第67-69页
     ·影响条件数的因素第69页
   ·求解不适定性问题的正则化方法第69-77页
     ·Tikhonov正则化方法第69-71页
     ·正则化参数的选择第71-76页
     ·其他正则化方法第76-77页
   ·小结第77-78页
5 损伤桥梁动力行为及损伤识别数值仿真研究第78-96页
   ·破损简支梁桥在车载激励下的动力行为第78-81页
   ·利用桥梁响应识别连续梁损伤第81-92页
     ·由不同测点处、不同类型桥梁响应识别桥梁单一单元损伤第81-89页
     ·多个单元损伤情况下利用桥梁响应进行损伤识别第89-91页
     ·不同车辆行驶速度下的损伤识别第91-92页
   ·利用车辆响应识别简支梁损伤第92-94页
   ·小结第94-96页
6 小波去噪理论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第96-114页
   ·小波变换简介第96-99页
     ·连续小波变换第96-98页
     ·离散小波变换第98页
     ·小波多分辨分析第98页
     ·小波包分析第98-99页
   ·小波去噪的基本理论第99-101页
     ·小波阈值法去噪的原理第99-100页
     ·小波阈值法去噪的实施步骤第100-101页
   ·小波阈值去噪的关健问题第101-104页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第101页
     ·小波阈值处理函数第101-103页
     ·阈值估计规则第103页
     ·小波分解最优分解层第103-104页
   ·信号小波阈值去噪的实验仿真分析第104-111页
     ·bumps信号和duppler信号的去噪第104-107页
     ·车载激励下桥梁动力响应信号的去噪第107-111页
   ·利用去噪后桥梁动力响应信号进行损伤识别第111-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4-118页
   ·本文研究的结论第114-115页
   ·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12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D/CAM技术在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下一篇: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