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评价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2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概述 | 第14-26页 |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 第14-21页 |
·人本位原则 | 第14-15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15-16页 |
·功能性原则 | 第16-17页 |
·艺术性原则 | 第17-19页 |
·文化性原则 | 第19-20页 |
·社会性原则 | 第20-21页 |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标准 | 第21-26页 |
·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 第21-22页 |
·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 | 第22-23页 |
·建设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 第23-24页 |
·北京市《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 第24-26页 |
3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评价的主要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 | 第26-38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6-27页 |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7页 |
·景观美学 | 第27-29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29页 |
·评价的主要相关理论 | 第29-34页 |
·专家学派 | 第30-31页 |
·心理物理学派 | 第31-32页 |
·认知学派 | 第32-33页 |
·经验学派 | 第33页 |
·各学派特点比较 | 第33-34页 |
·评价方法简介及优缺点分析 | 第34-36页 |
·统计分析法(Delphi 法) | 第34-35页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 第3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5-36页 |
·本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4 居住区室外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58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8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8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8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3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8-48页 |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9-41页 |
·评价指标的描述及量化方法 | 第41-48页 |
·功能性(B_1) | 第41-43页 |
·生态性(B_2) | 第43-45页 |
·文化性(B_3) | 第45-46页 |
·社会性(B_4) | 第46页 |
·观赏性(B_5) | 第46-48页 |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8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8-50页 |
·权重的计算 | 第50-58页 |
·单一层次下指标的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51-55页 |
·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55-58页 |
5 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 第58-72页 |
·评价对象的概况简介 | 第58-60页 |
·倚林佳园住宅小区概况 | 第58-59页 |
·清华大学荷清苑住宅小区概况 | 第59-60页 |
·评价过程 | 第60-67页 |
·评价的程序 | 第60页 |
·对倚林佳园住宅小区的评价 | 第60-64页 |
·对定量指标的量化 | 第60-62页 |
·对定性指标的量化 | 第62-63页 |
·评价指标评分汇总 | 第63-64页 |
·评价结果 | 第64页 |
·对清华大学荷清苑住宅小区的评价 | 第64-67页 |
·对定量指标的量化 | 第64-65页 |
·对定性指标的量化 | 第65-66页 |
·评价指标评分汇总 | 第66-67页 |
·评价结果 | 第6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6 结语 | 第72-7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2页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72页 |
·展望和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导师简介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