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堡凹陷柳赞区块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前言第12-31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第13-25页
     ·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技术研究进展及现状第17-25页
       ·地震属性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历程第17-19页
       ·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地震反演的发展历程第19-23页
       ·多波多分量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第23-24页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第24-25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内容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7页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27-28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28-29页
   ·主要创新点第29-31页
     ·技术方法创新第29页
     ·研究成果创新第29-31页
2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的石油地质概况第31-35页
   ·区域地质背景第31-33页
     ·构造背景第31-32页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第32-33页
     ·含油气特征第33页
   ·勘探开发历程第33-35页
3 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第35-63页
   ·古近纪层序地层序列第35-53页
     ·井震信息“融合”体控制之下的分级层序地层对比划分第37-44页
       ·井震标定第38-40页
       ·地震反射波组大尺度层序地层划分标识第40页
       ·单井精细层序划分标识第40-41页
       ·利用井震“融合”体准确横向对比第41-44页
     ·层序界面特征第44-48页
       ·一级和二级层序界面特征第44-46页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第46-48页
     ·体系域划分第48-49页
     ·单井层序分析第49-50页
     ·代表性剖面层序分析第50-53页
   ·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构成特征第53-58页
     ·冲积扇、辫状河体系第54-56页
     ·扇三角洲体系第56-58页
     ·近岸水下扇体系第58页
     ·湖泊体系第58页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的分布与演化第58-63页
     ·地震相(属性)分析第58-60页
     ·沉积体系分布第60-63页
4 层序构造格架追踪与构造研究第63-80页
   ·构造解释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第63-65页
     ·构造解释发展历程第63-64页
     ·构造解释技术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第64-65页
   ·柳赞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研究第65-80页
     ·资料品质分析第65页
     ·时空演化构造解释的技术流程与思路第65-66页
     ·井震结合分级等时对比标定第66-67页
     ·多期构造应力场定性分析第67-69页
     ·地层格架等时闭合追踪第69-72页
       ·构造解释方法与技术第69-70页
       ·以应力分析为指导、以沉积、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实现构造精细解释第70-71页
       ·构造变速成图第71-72页
     ·应力场控制下的构造特征第72-76页
       ·构造特征第72-75页
       ·断裂特征第75-76页
     ·构造沉积演化第76-79页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79-80页
5 储层预测研究第80-100页
   ·基础资料分析第80-82页
     ·录井岩性统计分析第80页
     ·测井数据分析第80-82页
     ·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第82页
   ·反演的难点分析第82-83页
   ·反演前数据预处理第83-86页
     ·地震资料预处理第83-84页
     ·测井数据预处理第84-86页
       ·测井标准化处理第84-85页
       ·拟声波曲线构建第85-86页
   ·反演算法优选第86-90页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技术第86-87页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第87-88页
     ·多参数地震—测井联合反演第88页
     ·基于地质统计的随机反演第88-90页
   ·反演计算第90-96页
     ·反演流程第90-91页
     ·声波阻抗反演关键环节第91-94页
     ·随机模拟反演关键环节第94-95页
     ·反演效果分析第95-96页
   ·主要目的层储层及物性展布规律第96-100页
6 综合分析及有利目标区评价第100-116页
   ·油藏特征综合分析第100-106页
     ·构造特征分析第100页
     ·储层特征分析第100-101页
     ·油气分布规律分析第101-103页
     ·油源条件分析第103-105页
       ·烃源岩及演化第103-104页
       ·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第104-105页
     ·盖层条件分析第105页
     ·油气聚集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第105-106页
   ·有利目标区预测第106-114页
     ·柳西坡折带SQ2、SQ3、SQ4 层序低水位体系域中的岩性油气藏第107-109页
     ·柳中寻找构造背景控制下的SQ4 层序高水位体系域中的岩性油气藏第109-111页
     ·高柳断层以北柳西斜坡区寻找浅层SQ6 层序内发育的岩性油气藏第111-114页
     ·在柳北SQ2、SQ3 层序中寻找地层油气藏第114页
   ·目标评价及井位建议第114-116页
7 结论和认识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录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国语言哲学形式主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篇:俄语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