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日地联系及极尖区的研究概况 | 第14-58页 |
·日地联系 | 第14-27页 |
·太阳风与行星际磁场 | 第14-15页 |
·磁层 | 第15-23页 |
·电离层 | 第23-26页 |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 第26-27页 |
·极尖区 | 第27-50页 |
·极尖区的提出与发现 | 第27-31页 |
·极尖区的统计研究 | 第31-38页 |
·极尖区模型 | 第38-42页 |
·极尖区离子上行 | 第42-48页 |
·极尖区的其他研究 | 第48-50页 |
·科学数据 | 第50-56页 |
·Cluster II 星簇计划 | 第50-53页 |
·双星计划(Double Star Programme) | 第53-55页 |
·ACE (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 | 第55页 |
·地磁活动指数 | 第55-5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56-58页 |
第二章 中高度极尖区统计事件的选取与分析 | 第58-74页 |
·中高度极尖区穿越事件的判定方法 | 第58-60页 |
·统计事件选取中的数据处理 | 第60-66页 |
·TC-2对极尖区的观测 | 第66-70页 |
·极尖区统计事件分析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太阳风对中高度极尖区等离子体性质的影响 | 第74-88页 |
·极尖区离子与地磁活动及太阳风的相关分析 | 第74-80页 |
·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数据分析 | 第75-79页 |
·结果讨论 | 第79-80页 |
·太阳风与极尖区抗磁效应的相关分析 | 第80-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2-85页 |
·结果讨论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行星际磁场对中高度极尖区位置的影响 | 第88-104页 |
·偶极轴倾角的作用:南北半球不对称性 | 第88-94页 |
·数据分析 | 第90-92页 |
·结果讨论 | 第92-94页 |
·IMF Bz分量的作用 | 第94-98页 |
·数据分析 | 第96-97页 |
·结果讨论 | 第97-98页 |
·IMF By分量的作用:反平行重联与分量重联 | 第98-102页 |
·数据分析 | 第99-100页 |
·结果讨论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太阳风对中高度极尖区位置的动力学影响 | 第104-114页 |
·太阳风动压的作用 | 第104-107页 |
·太阳风方位角流动的作用 | 第107-109页 |
·电动力学作用与动力学作用 | 第109-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总结 | 第114-116页 |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发表论文与会议报告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