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证券执法和解概念阐释与立法概况 | 第8-10页 |
(一) 概念 | 第8页 |
(二) 立法概况 | 第8-9页 |
(三) 实践情况 | 第9-10页 |
二、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立法模式及内容 | 第10-19页 |
(一) 和解的法律依据 | 第10-12页 |
(二) 和解的前提 | 第12-13页 |
(三) 和解的工作程序 | 第13-15页 |
1.和解的启动者 | 第13-14页 |
2.和解的启动阶段 | 第14页 |
3.和解的谈判与决策 | 第14-15页 |
(四) 和解的内容 | 第15页 |
(五) 和解的公开 | 第15-17页 |
1.和解公开的对象 | 第15-16页 |
2.和解公开的时间 | 第16页 |
3.和解公开的程度 | 第16-17页 |
(六) 和解的效力 | 第17页 |
(七) 罚款的使用 | 第17-18页 |
(八) 和解的监督 | 第18-19页 |
三、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特点与缺憾分析 | 第19-37页 |
(一) 法律依据方面 | 第19-20页 |
(二) 和解前提的设定方面 | 第20-21页 |
(三) 和解的工作程序方面 | 第21-25页 |
1.和解谈判的启动 | 第21-23页 |
2.和解决策者的独立性问题 | 第23页 |
3.第三方权益在和解中的体现 | 第23-24页 |
4.证券监管机构和解谈判的特殊"权利" | 第24-25页 |
(四) 和解的内容 | 第25-28页 |
1.是否承认违法或责任 | 第25页 |
2.民事罚款的对象和程度 | 第25-27页 |
3.涉及第三方权益的事项 | 第27-28页 |
(五) 和解的公开 | 第28-29页 |
1.公开:一般规则抑或例外规则 | 第28页 |
2.公开的阶段 | 第28-29页 |
3.公开程度 | 第29页 |
(六) 和解的效力瑕疵 | 第29-31页 |
1.和解不生效 | 第29-30页 |
2.和解的无效 | 第30-31页 |
3.和解的撤销 | 第31页 |
(七) 和解的效力 | 第31-34页 |
1.代替做出行政处罚而结案的效力 | 第31-32页 |
2.过错推定或违法行为承认的效力 | 第32页 |
3.和解对其他诉讼救济的影响 | 第32-33页 |
4.和解的效力范围 | 第33-34页 |
(八) 民事罚款的使用 | 第34页 |
(九) 和解的监督 | 第34-37页 |
1.和解过程中的监督 | 第35页 |
2.和解履行的监督 | 第35-37页 |
四、我国证券执法和解制度之构建 | 第37-42页 |
(一) 建立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1.证券执法现状的反映 | 第37-38页 |
2.证券执法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 | 第38页 |
3.证券执法效率目标的要求 | 第38页 |
4.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 第38-39页 |
(二) 建立证券执法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1.证券执法和解有利于被调查对象的声誉 | 第39页 |
2.证券执法和解能够减少调查所带来的影响 | 第39页 |
3.证券执法和解可避免以诉讼方式实现投资者赔偿 | 第39页 |
4.证券执法和解有利于建立与监管机构的合作关系 | 第39-40页 |
(三) 构建证券执法和解制度之合法性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