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汽车工业几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文献综述第9-11页
第1章 导论第11-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研究框架及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理论借鉴第13-15页
   ·技术创新的概念第13-14页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的关系第14页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14-15页
第3章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历程第15-19页
   ·全盘引进下的封闭式消化吸收模式第15-16页
   ·开放环境下的引进创新模式第16-17页
   ·以引进、仿制、合作及自主开发为特征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模式第17-19页
第4章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多元化的原因第19-28页
   ·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优势为模式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第19-23页
     ·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第19-20页
     ·技术创新的思路在改变第20-21页
     ·初步具备了技术创新平台第21-22页
     ·政策措施的改革和完善第22-23页
   ·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劣势需要创新模式多元化第23-28页
     ·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第23-27页
     ·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第27-28页
第5章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典型模式分析第28-39页
   ·上海大众模式第28-31页
     ·技术创新模式的内容第28-30页
     ·技术创新投入第30-31页
     ·技术创新产出第31页
   ·长安模式第31-34页
     ·技术创新模式的内容第32-33页
     ·技术创新投入第33页
     ·技术创新产出第33-34页
   ·奇瑞模式第34-39页
     ·技术创新模式的内容第34-35页
     ·技术创新投入第35-36页
     ·技术创新产出第36-39页
第6章 我国汽车工业几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对比分析第39-50页
   ·技术创新实现路径的对比第39-42页
     ·引进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第39-40页
     ·仿制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第40页
     ·合作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第40-42页
     ·自主开发模式的实现路径第42页
   ·技术创新优劣势的对比第42-45页
     ·引进创新模式的优劣势第42-43页
     ·仿制创新模式的优劣势第43-44页
     ·合作创新模式的优劣势第44页
     ·自主开发模式的优劣势第44-45页
   ·技术创新实现条件的对比第45-49页
     ·引进创新模式的实现条件第45-47页
     ·仿制创新模式的实现条件第47页
     ·合作创新模式的实现条件第47-48页
     ·自主开发模式的实现条件第48-49页
   ·技术创新模式的适用性分析第49-50页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第50-54页
   ·研究结论第50页
   ·政策建议第50-54页
     ·化解各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运用时的“短板”第50-51页
     ·现阶段以合作创新为主,逐步进入到全面自主开发阶段第51-52页
     ·构建全面创新体系,实现汽车工业整体技术进步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制度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现行清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