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关于抗生素 | 第12-15页 |
| ·农用抗生素 | 第12-14页 |
| ·关于武夷菌素 | 第14-15页 |
| ·茶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 | 第15-17页 |
| ·茶树云纹叶枯病 | 第15-16页 |
| ·茶树轮斑病 | 第16-17页 |
| ·生物防治在茶树病害上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农用抗生素在防治茶树病害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内生细菌在茶树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植物诱导抗病性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茶树云纹叶枯和轮斑病病害诊断 | 第22-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供试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 ·茶叶枯病病害诊断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24-28页 |
| ·茶轮斑病病害诊断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28-3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武夷菌素对C.camelliae和P.theae的抑制作用 | 第34-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 ·武夷菌素对茶叶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6-41页 |
| ·武夷菌素对茶轮斑病菌的控制作用 | 第41-45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武夷菌素诱导下茶树促生抗病性变化 | 第46-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 ·武夷菌素处理后茶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8-50页 |
| ·武夷菌素对茶叶可溶性糖(WSS)含量影响 | 第50-51页 |
| ·武夷菌素对茶叶丙二醛(MDA)含量影响 | 第51页 |
| ·武夷菌素处理后茶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 | 第51页 |
| ·武夷菌素对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 | 第51页 |
| ·武夷菌素对茶叶枯病和轮斑病病菌侵染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武夷菌素对茶树田间病害的防治 | 第54-6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 ·茶树病害调查 | 第54-55页 |
| ·武夷菌素田间控病试验 | 第55页 |
| ·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重庆地区茶树病害发生和为害 | 第55-56页 |
| ·武夷菌素对茶树病害的控制作用 | 第56-58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附图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