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场和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南大洋碳通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南大洋碳循环的重要性 | 第15-18页 |
·用卫星遥感数据估算碳通量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海洋现场资料获取的局限性 | 第19页 |
·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选择 | 第19-21页 |
·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海域及其特征 | 第25-36页 |
·研究海域介绍 | 第25-27页 |
·研究海域的水文特征 | 第27-28页 |
·研究海区pCO_2调控因子分析 | 第28-36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36-47页 |
·现场数据 | 第36-38页 |
·海表层水和大气CO_2分压数据观测方法 | 第36-37页 |
·叶绿素数据观测方法 | 第37-38页 |
·其他数据 | 第38页 |
·遥感数据 | 第38-40页 |
·海表层水叶绿素遥感数据 | 第38-39页 |
·海表层水水温遥感数据 | 第39-40页 |
·海表面10m处风速遥感数据 | 第40页 |
·海洋观测数据 | 第40-42页 |
·海表层水盐度数据 | 第40-41页 |
·大气CO_2数据 | 第41-42页 |
·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海-气碳通量计算原理 | 第43-45页 |
·海-气碳净吸收能力计算原理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第47-85页 |
·研究海域的Chl-a周平均变化分布情况 | 第47-53页 |
·研究海域的SST周平均变化情况 | 第53-59页 |
·研究海域盐度的月平均变化 | 第59-61页 |
·研究海域风速的周平均变化 | 第61-65页 |
·周平均海-气pCO_2分压差 | 第65-71页 |
·研究海区的碳通量 | 第71-76页 |
·研究海区碳吸收能力 | 第76-85页 |
第五章 评估和讨论 | 第85-93页 |
·季节性区域海-气交换通量评估 | 第85-90页 |
·威德尔海海区 | 第85-86页 |
·南乔治亚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 | 第86-87页 |
·南大西洋海区 | 第87-88页 |
·南印度洋海区 | 第88页 |
·普里兹湾海区 | 第88-90页 |
·南极海域对大气CO_2吸收的年际变化 | 第90页 |
·南极海域碳吸收结果比较 | 第90-91页 |
·南大洋表层海水碳容量分析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3-100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7页 |
·南极海域夏季pCO_2主要调控因子 | 第94页 |
·南极海域夏季叶绿素分布特征 | 第94页 |
·南极海域夏季水温和盐度分布特征 | 第94-95页 |
·南极海域夏季海平面10m上空风场变化 | 第95页 |
·南极海域海-气pCO_2分压差分布特征 | 第95页 |
·南极海域碳通量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南极海域碳吸收能力 | 第96-97页 |
·创新之处 | 第97-98页 |
·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计划 | 第98-100页 |
·存在问题 | 第98-99页 |
·未来研究计划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附录:在学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