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物流概述 | 第12-13页 |
·物流的概念 | 第12页 |
·物流和国际贸易 | 第12-13页 |
·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体系 | 第16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 第18-19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 第21-22页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 第22-23页 |
·有关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综述 | 第23页 |
·综合评述 | 第23-24页 |
3 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 第24-36页 |
·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 | 第24-25页 |
·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 | 第25-30页 |
·技术标准 | 第25-26页 |
·物流服务人员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第26-28页 |
·物流行业法规 | 第28页 |
·信息技术贸易壁垒 | 第28-30页 |
·物流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差异表现 | 第30-32页 |
·技术法规与标准差异 | 第30-31页 |
·合格评定程序差异 | 第31-32页 |
·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路径分析 | 第32-36页 |
·物流业发展水平差距 | 第32页 |
·政府干预政策 | 第32-33页 |
·网络效应条件下的路径依赖 | 第33-36页 |
4 福建省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调研诊断 | 第36-48页 |
·调研的背景 | 第36-37页 |
·调研设计方案 | 第37页 |
·调研地区选取 | 第37页 |
·调研问卷的设计 | 第37页 |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37-46页 |
·样本概况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调研总结 | 第46-48页 |
5 福建省物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对策 | 第48-59页 |
·政府层面的应对之策 | 第48-52页 |
·建立物流服务TBT预警机制 | 第48-49页 |
·加强物流服务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实施标准化战略 | 第50页 |
·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 | 第50-51页 |
·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 | 第51-52页 |
·行业组织层面的应对之策 | 第52-54页 |
·充分运用WTO保障条款 | 第52-53页 |
·提供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 | 第53页 |
·提升服务出口能力 | 第53页 |
·提供行业培训 | 第53-54页 |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 | 第54页 |
·企业层面的应对之策 | 第54-58页 |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第55页 |
·加强和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 | 第55-56页 |
·积极推行物流服务行业的国际标准化认证 | 第56-57页 |
·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及应诉机制 | 第57页 |
·时刻保持与行业组织、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 | 第57-58页 |
·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战略联盟 | 第58-59页 |
6 构建物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平台 | 第59-75页 |
·应对平台构建的总体设想 | 第59-63页 |
·应对平台构建的目的 | 第59页 |
·应对平台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59-60页 |
·应对平台的结构 | 第60-62页 |
·应对平台主体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62-63页 |
·应对平台各子系统的构建 | 第63-72页 |
·预警子系统的构建 | 第63-66页 |
·咨询子系统的构建 | 第66-69页 |
·技术支持子系统的构建 | 第69-70页 |
·信息沟通子系统的构建 | 第70-72页 |
·应对流程 | 第72-75页 |
·一般应对流程 | 第73-74页 |
·紧急应对流程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