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桂调中汤治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30页 |
| 一、古代文献 | 第10-17页 |
| (一)病名演化 | 第10-11页 |
| (二)病因病机 | 第11-15页 |
| 1.病因 | 第11-13页 |
| (1)外感六淫 | 第11-12页 |
| (2)内伤情志 | 第12页 |
| (3)饮食起居失宜 | 第12-13页 |
| (4)药物因素 | 第13页 |
| (5)体质因素 | 第13页 |
| 2.病机 | 第13-15页 |
| (三)辨证分型 | 第15-17页 |
| 二、现代文献 | 第17-25页 |
| (一)病证名的定义 | 第17-18页 |
| (二)类证鉴别 | 第18页 |
| (三)病因病机研究 | 第18-22页 |
| 1.病因研究 | 第18-20页 |
| 2.病机研究 | 第20-22页 |
| (四)辨证论治 | 第22-25页 |
| 1.辨证标准 | 第22页 |
| 2.辨证论治思路 | 第22-25页 |
| 三、处方思路 | 第25-30页 |
| (一)柴胡桂枝汤古今运用 | 第25-28页 |
| (二)柴胡桂枝汤药理研究 | 第28-29页 |
| (三)柴桂调中汤的处方思路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36页 |
| 一、研究设计 | 第30页 |
| (一)取样 | 第30页 |
| (二)治疗方案 | 第30页 |
| (三)疗程 | 第30页 |
| (四)临床疗效评估 | 第30页 |
| (五)操作流程 | 第30页 |
| 二、病例选择与疗效判定标准 | 第30-32页 |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30-32页 |
| 1.中医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 2.中医辨证 | 第31-32页 |
| (二)试验病例标准 | 第32页 |
| 1.纳入病例标准 | 第32页 |
| 2.排除病例标准 | 第32页 |
| (三)疗效性观测 | 第32页 |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 2.疼痛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 三、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 附录 | 第48-62页 |
| 附录一.胃脘痛病名诊断标准 | 第48-49页 |
| 附录二.胃脘痛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第49-50页 |
| 附录三.胃脘痛证类诊断标准 | 第50-52页 |
| 附录四.基本数据问卷 | 第52-54页 |
| 附录五.肝郁脾虚与肝胃不和证症状评级表 | 第54-57页 |
| 附录六.疼痛评量表初诊 | 第57-58页 |
| 附录七.疼痛评量表_复诊 | 第58-60页 |
| 附录八.肝郁脾虚与肝胃郁热舌象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