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部分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目录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7-17页 |
·立题依据 | 第7-13页 |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第7页 |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 第7-8页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第8-9页 |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外玉米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生态适应性与遗传的关系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材料 | 第17页 |
·概况与设计 | 第17-20页 |
·试验概况 | 第17-18页 |
·调查与测定项目 | 第18页 |
·穗部性状分析 | 第18-19页 |
·SSR分子标记方法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0页 |
·不同时期植株形态表现与生态适应性 | 第20-24页 |
·株高表现与生态适应性 | 第20-21页 |
·叶面积表现与生态适应性 | 第21-23页 |
·株高穗位高与生态适应性 | 第23-24页 |
·不同时期植株生理指标与生态适应性 | 第24-34页 |
·干物质积累表现与生态适应性 | 第24-26页 |
·各时期干物质分配与生态适应性 | 第26-31页 |
·各时期比叶重与生态适应性 | 第31-32页 |
·各时期叶绿素含量与生态适应性 | 第32-34页 |
·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与生态适应性 | 第34-35页 |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 | 第35-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