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9页 |
一、现代新儒家与文化概念的梳理 | 第12-18页 |
二、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思想的缘起 | 第18-2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5-39页 |
第一章 唐君毅的文化观 | 第39-134页 |
第一节 文化的形而上学基础 | 第41-66页 |
一、现实世界之否定 | 第42-45页 |
二、心之本体的确证 | 第45-50页 |
三、心、身、物 | 第50-56页 |
四、精神实在与道德自我的确立 | 第56-61页 |
五、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 | 第61-66页 |
第二节 文化的综合理论 | 第66-86页 |
一、文化的涵义 | 第67-74页 |
二、文化活动之自决性 | 第74-80页 |
三、文化活动的形式 | 第80-86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观 | 第86-103页 |
一、治中国学术的态度 | 第87-91页 |
二、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 第91-94页 |
三、中国文化之缺失 | 第94-100页 |
四、中国文化重建之原则 | 第100-103页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之比较 | 第103-118页 |
一、一元与多元——中西文化来源之差异 | 第103-109页 |
二、战争与商业及农业与和平——中西文化形成之动力 | 第109-113页 |
三、重文化之类别与重文化之统——中西文化之面目 | 第113-116页 |
四、自觉地求实现与自觉地求表现——中西文化之根本精神 | 第116-118页 |
第五节 人生观 | 第118-134页 |
一、人与人生 | 第120-121页 |
二、人生之负面 | 第121-127页 |
三、人生之正面 | 第127-134页 |
第二章 牟宗三的文化观 | 第134-219页 |
第一节 文化的形而上学基础 | 第135-152页 |
一、道德的形上学 | 第136-143页 |
二、道德形上学的基本精神 | 第143-148页 |
三、两层存有论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文化的综合理论 | 第152-159页 |
一、文化的界定 | 第152-153页 |
二、文化之异同 | 第153-157页 |
三、历史文化之特殊性与共通性 | 第157-159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观 | 第159-182页 |
一、生命的学问 | 第160-164页 |
二、先秦儒学义理疏解 | 第164-172页 |
三、宋明儒学 | 第172-180页 |
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 第180-182页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之比较 | 第182-205页 |
一、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分解的尽理之精神 | 第183-190页 |
二、理性之运用表现与理性之架构表现 | 第190-198页 |
三、理性之内容的表现与理性之外延的表现 | 第198-205页 |
第五节 宗教观 | 第205-219页 |
一、宗教之义涵 | 第206-209页 |
二、儒教之特殊性 | 第209-212页 |
三、圆教与离教——判教论 | 第212-219页 |
第三章 徐复观的文化观 | 第219-348页 |
第一节 文化的“形而中学”基础 | 第220-232页 |
一、消解形而上学的原因 | 第221-223页 |
二、向孔子思想性格的回归 | 第223-227页 |
三、心的文化 | 第227-232页 |
第二节 文化的综合理论 | 第232-245页 |
一、文化的涵义 | 第232-235页 |
二、文化的共殊 | 第235-237页 |
三、文化的层级 | 第237-241页 |
四、文化的价值 | 第241-243页 |
五、现代文化性格批判 | 第243-245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观 | 第245-309页 |
一、中国道德精神之反思 | 第245-270页 |
二、中国史学精神之反思 | 第270-289页 |
三、中国艺术精神之反思 | 第289-309页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之比较 | 第309-325页 |
一、好奇、恐怖与忧患——中西文化的发轫动机 | 第309-312页 |
二、道德性与知识性——中西人文主义之差异 | 第312-317页 |
三、体认与思辨——中西文化之言说方法 | 第317-320页 |
四、人与物——中西文化之成就与限定 | 第320-325页 |
第五节 政治观 | 第325-348页 |
一、政治与人生 | 第325-330页 |
二、国家的两重性格 | 第330-334页 |
三、儒家政治思想的现代疏释 | 第334-342页 |
四、民主政治的构想 | 第342-348页 |
结语 | 第348-391页 |
一、唐、牟、徐文化观之比较 | 第348-363页 |
二、第三代新儒家与第二代新儒家之不同 | 第363-372页 |
三、唐、牟、徐文化观之得失 | 第372-385页 |
四、唐、牟、徐文化观与中国文化之重构 | 第385-391页 |
参考文献 | 第391-399页 |
致谢 | 第399-4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0-402页 |
详细摘要 | 第402-4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