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学非线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8-30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光学非线性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9-22页 |
·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金属银、铜纳米线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47页 |
·引言 | 第30页 |
·银、铜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 | 第30-36页 |
·气相合成 | 第30-31页 |
·液相合成 | 第31-36页 |
·固相合成 | 第36页 |
·银、铜纳米结构的表征手段 | 第36-38页 |
·X 射线衍射(XRD)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7-38页 |
·银、铜纳米结构的制备原理与特点 | 第38-42页 |
·银、铜纳米结构的制备原理 | 第38页 |
·制备银、铜纳米结构的快离子导体的选择 | 第38-41页 |
·制备银、铜纳米结构的实验步骤 | 第41页 |
·利用快离子导体制备银、铜纳米结构的特点 | 第41-42页 |
·银、铜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46页 |
·银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44页 |
·铜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5页 |
·银、铜纳米线的线性吸收光谱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金属纳米线分散系统的光学非线性理论 | 第47-56页 |
·引言 | 第47页 |
·有效介电函数理论 | 第47-52页 |
·介质的局域场理论 | 第49-50页 |
·用椭球模型研究有效介质理论 | 第50-52页 |
·金属纳米线分散系统的三阶光学非线性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银纳米线非线性折射的脉宽效应研究 | 第56-67页 |
·引言 | 第56页 |
·Z-SCAN 测量原理 | 第56-59页 |
·银纳米线非线性折射的脉宽效应实验研究 | 第59-63页 |
·样品的纳秒和皮秒Z-scan 实验 | 第59-61页 |
·样品的飞秒Z-scan 实验 | 第61-63页 |
·热透镜效应分析 | 第63-64页 |
·银纳米线非线性折射的脉宽效应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银纳米线光学非线性的溶剂效应研究 | 第67-75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 | 第67-71页 |
·样品及实验 | 第68页 |
·实验的结果 | 第68-71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非线性吸收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非线性折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页 |
·银纳米线光学非线性的溶剂效应研究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铜纳米线的光学非线性研究 | 第75-82页 |
·引言 | 第75-76页 |
·铜纳米线的纳秒Z-SCAN 实验 | 第76-78页 |
·实验样品及装置 | 第76-77页 |
·实验的结果 | 第77-7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开孔Z-scan 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闭孔Z-scan 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7章 银纳米线光限幅效应实验研究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光限幅参数 | 第83页 |
·光限幅机理 | 第83-88页 |
·自散焦(或自聚焦) | 第84页 |
·非线性散射 | 第84-85页 |
·非线性反射 | 第85-86页 |
·非线性吸收 | 第86-88页 |
·金属纳米材料光限幅研究综述 | 第88-91页 |
·银纳米线光限幅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实验样品及装置 | 第91页 |
·实验的结果 | 第91-93页 |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 | 第112-113页 |
详细摘要 | 第113-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