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菊花CVB、TAV和CChMVd病毒的RT-PCR检测及匍匐小菊叶盘再生体系的建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 菊花主要病毒的主要特性第12-16页
   ·菊花B病毒第12-13页
   ·番茄不孕病毒第13页
   ·菊花枯黄斑点类病毒第13页
   ·菊花矮化类病毒第13-14页
   ·黄瓜花叶病毒第14页
   ·番茄斑驳萎蔫病毒第14-15页
   ·烟草花叶病毒第15-16页
 2 病毒检测方法第16-25页
   ·生物学检测第16页
   ·血清学检测第16-19页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第16-17页
     ·点免疫结合测试技术第17页
     ·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第17页
     ·电印迹免疫分析法第17-18页
     ·伏安酶联免疫法第18页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第18页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第18页
     ·免疫毛细区带电泳第18-19页
   ·分子生物学检测第19-23页
     ·多聚酶链式反应第19-20页
     ·多重RT-PCR第20页
     ·荧光实时PCR第20-21页
     ·核酸杂交技术第21页
     ·双链RNA第21-22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22-23页
   ·类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第23-25页
     ·生物学检测第23页
     ·电泳方法第23页
     ·RT-PCR第23-24页
     ·核酸杂交技术第24页
     ·RT-PCR-ELISA方法检测类病毒第24-25页
   ·菊花病毒检测技术研究第25页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菊花B病毒、番茄不孕病毒和菊花枯黄斑点类病毒的RT-PCR检测及番茄不孕病毒外壳蛋白的表达第26-49页
 1 材料第26-29页
   ·实验材料第26页
   ·酶以及试剂第2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溶液配制第27-29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27页
     ·一般溶液的配制第27-28页
     ·实验试剂的配置第28-29页
       ·质粒的提取第28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8页
       ·SDS-PAGE电泳试剂第28-29页
 2 实验方法第29-37页
   ·菊花总RNA的提取第29-30页
   ·RT-PCR扩增菊花病毒基因第30-32页
     ·第一链的反转录第30页
     ·引物设计第30-31页
     ·PCR扩增第31页
     ·电泳检测及目的片段的回收第31-32页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酶切鉴定第32-34页
     ·目的片段与pGEM-T Vector连接第32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CaCl2法)第32-33页
     ·转化第33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碱裂解法)第33-34页
     ·重组质粒验证第34页
   ·RT-PCR检测CChMVd的灵敏度测试第34-35页
   ·两重PCR及灵敏度测试第35页
   ·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菊花脱毒植株第35-36页
     ·菊花脱毒与非脱毒植株总RNA的提取与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第35页
     ·RT-PCR检测脱毒效果第35-36页
   ·TAV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37页
     ·pGEM-TAV和表达载体pET-30a(+)的酶切第36页
     ·TAV CP基因和和表达载体pET-30a(+)的连接第36-37页
     ·转化第37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第37页
     ·TAV CP蛋白的原核表达第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47页
   ·菊花总RNA的检测第37-38页
   ·菊花B病毒、番茄不孕病毒和菊花枯黄斑点类病毒基因的RT-PCR扩增第38-39页
   ·基因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第39-43页
   ·RT-PCR检测CChMVd的灵敏度测试第43-44页
   ·利用两重PCR同时检测菊花B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及检测灵敏度分析第44页
   ·两重PCR检测菊花脱毒植株第44-45页
   ·TAV CP的原核表达第45-47页
     ·pGEM-TAV和原核表达载体pET-30a(+)酶切第45页
     ·TAV CP基因和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连接第45-47页
     ·TAV CP蛋白的原核表达第47页
 4 讨论第47-49页
第三章 匍匐小菊叶盘再生体系的建立第49-55页
 1 材料第49-50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生化试剂第49页
   ·溶液配制第49-50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0页
 2 实验方法第50-52页
   ·培养条件第50-51页
   ·菊花无菌苗体系的建立第51页
   ·6-BA和NAA不同浓度配比对菊花品种叶片外植体再生的影响第51-5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匍匐菊无菌苗体系第52页
   ·匍匐小菊叶盘再生第52-53页
   ·6-BA和NAA不同浓度配比对菊花品种叶片外植体再生的影响第53-54页
 4 讨论第54-55页
第四章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己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60-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27-1937年间江苏小学教师研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流行绘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