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15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四、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村民自治权及其法律救济的一般理论 | 第18-30页 |
一、村民自治法律关系 | 第18-19页 |
二、村民自治权的主体、内容及属性 | 第19-25页 |
(一) 村民自治权的主体 | 第19-21页 |
(二) 村民自治权的内容 | 第21-23页 |
(三) 村民自治权的属性 | 第23-25页 |
三、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内涵与实质 | 第25-28页 |
(一) 法律救济 | 第25-26页 |
(二) 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内涵 | 第26-27页 |
(三) 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实质 | 第27-28页 |
四、研究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现状 | 第30-43页 |
一、侵害村民自治权的主要形式 | 第30-34页 |
(一) 乡镇政府侵犯村民自治权 | 第30-33页 |
(二) 村民委员会侵害村民自治权 | 第33-34页 |
二、村民自治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 | 第34-36页 |
三、村民自治权的主要救济途径 | 第36-38页 |
(一) 通过诉讼方式进行救济 | 第36-37页 |
(二) 通过“诉讼外解决方法”进行救济 | 第37-38页 |
四、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3页 |
(一) 法律规定的不足 | 第39-40页 |
(二) 国家主义法律观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 村民自治权可诉性的缺失 | 第41-42页 |
(四) 村民自治权法律救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村民自治权之诉讼救济途径的完善 | 第43-53页 |
一、村民自治权诉讼救济制度的概况 | 第43-46页 |
(一) 村民自治权刑事诉讼救济方面 | 第43-44页 |
(二) 村民自治权民事诉讼救济方面 | 第44-45页 |
(三) 村民自治权行政诉讼救济方面 | 第45-46页 |
二、村民自治权行政诉讼救济的完善 | 第46-49页 |
(一) 村民自治权行政诉讼救济的原告资格的确定 | 第46-47页 |
(二) 村民自治权行政诉讼救济的被告资格有待扩大 | 第47-49页 |
(三) 村民自治权行政诉讼救济的受案范围有待扩大 | 第49页 |
三、村民自治权诉讼救济的特殊原则 | 第49-53页 |
(一) 调解原则 | 第49-50页 |
(二) 法律援助原则 | 第50-51页 |
(三) 司法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合理界限原则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村民自治权之非诉讼救济途径的初步探索 | 第53-65页 |
一、建立村民申诉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53-57页 |
(一) 村民申诉制度的基本涵义 | 第53-54页 |
(二) 建立村民申诉制度是实现公民申诉权的必然要求 | 第54-56页 |
(三) 村民申诉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性制度 | 第56-57页 |
二、建立村民申诉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57-58页 |
(一) 申诉制度本身具有的价值 | 第57页 |
(二) 弥补现有救济途径的不足 | 第57页 |
(三) 村民申诉制度的特殊法律效果 | 第57-58页 |
(四) 村民申诉制度对农村社区的特殊意义 | 第58页 |
三、建立村民申诉制度的途径 | 第58-63页 |
(一) 建立合理的村民申诉受理机构 | 第58-60页 |
(二) 明确村民申诉的受案范围 | 第60-61页 |
(三) 界定村民申诉的具体程序权利 | 第61-62页 |
(四) 建立村民申诉后救济机制 | 第62-63页 |
四、村民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的联系与区别 | 第63-65页 |
(一) 法律定位的不同 | 第63页 |
(二) 受案范围的不同 | 第63-64页 |
(三) 法律效果的不同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