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模糊模型可辨识条件及其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模糊建模方法 | 第10-13页 |
| ·基于模糊关系方程的模糊辨识方法 | 第10-11页 |
| ·基于T-S模型的模糊辨识方法 | 第11-13页 |
| ·模糊辨识中的可辨识性问题 | 第13-14页 |
| ·模糊模型可辨识性与输入信号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模糊模型可辨识性问题 | 第14页 |
| ·模糊模型验证问题 | 第14页 |
| ·模糊模型结构辨识方法 | 第14-16页 |
| ·模糊网格法 | 第14-15页 |
| ·自适应模糊网格法 | 第15页 |
| ·模糊聚类法 | 第15页 |
| ·模糊树法 | 第15-16页 |
| ·多级模糊网格法 | 第16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6-17页 |
| 2 模糊辨识方法的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 ·模糊逻辑系统中的一般概念 | 第17-20页 |
| ·模糊系统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精确量的模糊化和模糊量的反模糊化 | 第18-19页 |
| ·隶属度函数 | 第19-20页 |
| ·模糊聚类 | 第20页 |
| ·模糊逻辑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 第20-22页 |
| ·纯模糊系统 | 第21页 |
| ·T-S(Takagi-Sugeno)模糊系统 | 第21-22页 |
| ·具有模糊产生器和解模糊器的模糊系统 | 第22页 |
| ·模糊系统的逼近性能 | 第22-23页 |
| 3 基于模糊系统建模的可辨识性研究 | 第23-38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模糊模型的描述 | 第23-25页 |
| ·模糊模型参数辨识算法 | 第25页 |
| ·模糊模型可辨识性与输入信号的关系 | 第25-28页 |
| ·模糊模型的持续激励条件 | 第25-27页 |
| ·持续激励信号设计 | 第27-28页 |
| ·可辨识性问题的研究 | 第28-34页 |
| ·模糊模型可辨识性的判定 | 第28-32页 |
| ·矩阵秩的判定 | 第32-34页 |
| ·仿真实验 | 第34-38页 |
| ·持续激励条件的仿真实验 | 第34-35页 |
| ·模糊系统可辨识性仿真实验 | 第35-38页 |
| 4 基于U-D分解的模糊模型结构与参数一体化辨识 | 第38-47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参数辨识方法 | 第38-39页 |
| ·模型结构的确定性算法 | 第39-43页 |
| ·结构和参数一体化模糊辨识算法 | 第43-44页 |
| ·仿真实验 | 第44-47页 |
| 5 模糊辨识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 第47-51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汽轮发电机密封油冷却系统的模糊建模研究 | 第47-51页 |
| ·汽轮发电机密封油冷却系统的原理 | 第47-48页 |
| ·模糊建模方法在汽轮发电机密封油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基金资助情况 | 第55-56页 |
| 附录A 汽轮发电机密封油冷却系统现场实测数据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