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言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关于失地农民状况的实证研究 | 第10-11页 |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原因分析的研究 | 第11页 |
·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建议的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 第12页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2页 |
·本文主要逻辑结构 | 第12-13页 |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失地农民定义 | 第13-14页 |
·就业概念界定 | 第14页 |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人口迁移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 第14-15页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15-1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8页 |
2 失地农民的产生和权益保障现状 | 第18-25页 |
·加速城市化导致失地农民数量骤然增加 | 第18-21页 |
·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城市化 | 第18-19页 |
·政府推动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 第19-21页 |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 | 第21-25页 |
·失地农民原有权益丧失 | 第21-22页 |
·失地农民应享受的权益受损 | 第22-25页 |
3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25-38页 |
·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依据分析 | 第25-26页 |
·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 第25页 |
·提高失地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 第25-26页 |
·推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 第26页 |
·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 第26-28页 |
·大量失地农民赋闲在家,以出租房屋为生 | 第26-27页 |
·农民失地后就业意愿强烈 | 第27页 |
·失地农民就业求职主要依靠社会网络 | 第27页 |
·文化水平低成为求职的最大障碍 | 第27页 |
·大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参加就业培训 | 第27-28页 |
·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之一:市场失灵 | 第28-31页 |
·市场失灵的内涵 | 第28页 |
·市场失灵在制约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表现 | 第28-31页 |
·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之二:政府失灵 | 第31-36页 |
·政府失灵的内涵 | 第31-32页 |
·政府失灵在制约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表现 | 第32-36页 |
·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之三:个体不匹配 | 第36-38页 |
·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结构性失业 | 第36页 |
·失地农民就业心理仍待调整 | 第36-38页 |
4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 | 第38-47页 |
·短期内措施之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第38-40页 |
·探索多种灵活就业形式 | 第38-39页 |
·鼓励灵活就业的发展 | 第39-40页 |
·短期内措施之二: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 第40-41页 |
·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 | 第40-41页 |
·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培训 | 第41页 |
·全面整合培训资源 | 第41页 |
·长期措施之一:经济带动 | 第41-44页 |
·推动第三产业调整 | 第41-42页 |
·加快小城镇建设 | 第42页 |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 第42-43页 |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43页 |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 第43-44页 |
·长期措施之二:政策保障 | 第44-45页 |
·统一城乡就业管理,提供就业综合服务 | 第44页 |
·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页 |
·强化对失地农民就业后的利益保护 | 第44-45页 |
·长期措施之三:失地农民的角色转化 | 第45-47页 |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 | 第45页 |
·将失地农民子女的基础教育纳入到城镇教育体系 | 第45-47页 |
5 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附录1 | 第48-50页 |
附录2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