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资源调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部分 综述 | 第9-31页 |
·猪苓简介 | 第9-11页 |
·菌核 | 第9-10页 |
·子实体 | 第10-11页 |
·猪苓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 | 第11页 |
·猪苓的生长环境 | 第11-13页 |
·猪苓的地理分布 | 第11-12页 |
·伴生植物 | 第12页 |
·海拔、坡向 | 第12页 |
·土壤 | 第12页 |
·温度 | 第12-13页 |
·光照 | 第13页 |
·猪苓菌丝培养条件研究 | 第13-14页 |
·猪苓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菌种的选育和保存 | 第14-15页 |
·蜜环菌的培养 | 第15页 |
·选地 | 第15-16页 |
·人工栽培方法 | 第16-18页 |
·田间管理 | 第18页 |
·采收加工 | 第18-19页 |
·蜜环菌简介 | 第19-22页 |
·蜜环菌的分布及寻找方法 | 第19页 |
·蜜环菌与猪苓栽培的关系 | 第19-20页 |
·蜜环菌侵染的显微结构研究 | 第20页 |
·猪苓与蜜环菌、伴生菌的关系 | 第20-22页 |
·猪苓的化学成分和猪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 第22-26页 |
·猪苓的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猪苓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猪苓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4-26页 |
·猪苓的药理活性 | 第26-28页 |
·利尿作用 | 第27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7页 |
·增强免疫、抗衰老功能 | 第27-28页 |
·抗菌、抗病毒和抗炎活性 | 第28页 |
·抗辐射、抗诱变作用 | 第28页 |
·其它其他生物活性 | 第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31页 |
第2部分 猪苓资源静态调查的地区与方法 | 第31-36页 |
·调查地区 | 第31-32页 |
·调查方法 | 第32-36页 |
·文献查阅 | 第32页 |
·实地调查 | 第32-33页 |
·蕴藏量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药材市场调查 | 第34页 |
·数据的收集与测定 | 第34-36页 |
第3部分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6-66页 |
·调查点概况 | 第36-39页 |
·猪苓的适生环境 | 第39页 |
·野生猪苓资源现状 | 第39-44页 |
·野生猪苓资源枯竭、产量大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调查点野生猪苓资源年产量统计与分析 | 第41-42页 |
·野生猪苓的寻找技巧 | 第42-44页 |
·栽培资源现状 | 第44-63页 |
·猪苓人工栽培各环节现状 | 第45-61页 |
·影响猪苓产量的因素 | 第61-63页 |
·四大药材市场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猪苓需求和市场分析 | 第64-66页 |
·用途拓宽,市场需求连年激增 | 第64页 |
·野生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 | 第64-65页 |
·产不足需,价格将持续上涨 | 第65-66页 |
第4部分 讨论与建议 | 第66-72页 |
·调查后的总结思考 | 第66-6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7-69页 |
·保护不力,野生资源锐减 | 第67页 |
·综合开发力度小,药材附加值低 | 第67-68页 |
·忽视猪苓栽培的生产管理 | 第68页 |
·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 | 第68-69页 |
·市场观念淡薄,信息不畅 | 第69页 |
·建议 | 第69-72页 |
·保护野生猪苓资源 | 第69-70页 |
·加大猪苓产品研发 | 第70页 |
·建立猪苓规范化、集约化种植基地,打造地方品牌 | 第70页 |
·加大猪苓种质研究,提升猪苓药材质量 | 第70页 |
·加强立法和法律的宣传、执行力度 | 第70-71页 |
·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下乡 | 第71页 |
·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加快先进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