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对“农民工”的解读 | 第10-13页 |
| 一、何谓“农民工” | 第10-11页 |
| 二、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农民工犯罪现状 | 第13-15页 |
| 第三章 农民工犯罪特征 | 第15-22页 |
| 一、农民工犯罪主体方面特征 | 第15-17页 |
| 二、农民工犯罪主观方面特征 | 第17-18页 |
| 三、农民工犯罪类型特征 | 第18页 |
| 四、农民工犯罪客观方面特征 | 第18-22页 |
| (一) 犯罪手段特征 | 第18-19页 |
| (二) 犯罪时间特征 | 第19-20页 |
| (三) 发案地点特征 | 第20页 |
| (四) 犯罪对象特征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农民工犯罪原因 | 第22-33页 |
| 一、农民工自身原因 | 第22-24页 |
| (一) 自身文化水平低 | 第22-23页 |
| (二) 法律意识淡薄 | 第23页 |
| (三) 性压抑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四) 心理失衡的影响 | 第24页 |
| 二、社会原因 | 第24-33页 |
| (一) 经济地位低下 | 第24-25页 |
| (二)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三) 文化生活的不良影响 | 第26-27页 |
| (四) 法治的缺失 | 第27-28页 |
| (五) 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盲目自大 | 第28-30页 |
| (六) 人口流动和管理政策滞后 | 第30-31页 |
| (七) 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农民工犯罪防治 | 第33-43页 |
| 一、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 第33-35页 |
| 二、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 | 第35页 |
| 三、加强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 | 第35-36页 |
| 四、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 第36-37页 |
|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 第37-38页 |
| 六、法律的完善 | 第38-40页 |
| (一) 立法上的完善 | 第38页 |
| (二) 执法、司法上的完善 | 第38-40页 |
| 七、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 第40-43页 |
| (一)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 | 第40-41页 |
| (二) 改革以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为标志的二元户籍制度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