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1页 |
·国内外植物功能群的研究进展 | 第21-36页 |
·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 第21-23页 |
·国内外功能群划分的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功能特性因子的选择 | 第25-30页 |
·功能群划分的常用方法 | 第30-31页 |
·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1-32页 |
·功能群与不同干扰类型的关系 | 第32-33页 |
·功能群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关系 | 第33-34页 |
·功能群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关键种的确定 | 第36-38页 |
·关键种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 第36页 |
·关键种的研究概况和确定方法 | 第36-3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第38-39页 |
·主要技术路线图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 第40-51页 |
·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 | 第40-41页 |
·海南岛主要自然概况 | 第40-41页 |
·霸王岭林区的自然概况 | 第41页 |
·霸王岭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和植被的退化现状 | 第41-43页 |
·霸王岭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 第41-42页 |
·植被的退化现状 | 第42-43页 |
·数据收集 | 第43-47页 |
·样地数据收集 | 第43-45页 |
·物种功能特性因子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 第45-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51页 |
·基于单个功能特性分别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47-49页 |
·不同功能特性因子的关系 | 第49页 |
·综合多个功能特性因子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关键种的确定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基于生活型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51-58页 |
·结果 | 第51-55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51-54页 |
·各功能群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物种喜光性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58-66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58-61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基于物种潜在高度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66-74页 |
·结果 | 第66-72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66-69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9-70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基于板根大小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74-82页 |
·结果 | 第74-80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74-77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8-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基于物种木材密度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82-91页 |
·结果 | 第82-88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82-85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5-87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八章 基于种子生物量划分的功能群及其变化规律 | 第91-100页 |
·结果 | 第91-98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91-94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94-96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96-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九章 基于种子传播方式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100-106页 |
·结果 | 第100-104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100-102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02-103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03-104页 |
·讨论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十章 基于物种的落叶与常绿性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106-112页 |
·结果 | 第106-110页 |
·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因子 | 第106-108页 |
·落叶与常绿性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08-109页 |
·落叶与常绿性功能群的相对多度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09-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十一章 热带山地雨林物种不同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2-119页 |
·结果 | 第112-114页 |
·PCA 分析不同功能特性因子的贡献大小 | 第112-113页 |
·各功能特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8页 |
·物种不同功能特性因子的贡献大小 | 第114-115页 |
·潜在高度与板根大小和种子生物量显著相关 | 第115-116页 |
·种子生物量与喜光性、木材密度和种子传播方式相关 | 第116-117页 |
·喜光性、木材密度、种子生物量和种子传播方式均与物种的落叶/常绿性相关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十二章 综合多个功能特性因子划分的功能群及变化规律 | 第119-130页 |
·结果 | 第119-126页 |
·应用 TWINSPAN 综合多个功能特性因子划分的功能群 | 第119-121页 |
·应用 DCCA 分析影响不同功能群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 | 第121-123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在不同干扰类型的热带山地雨林中的变化规律 | 第123-124页 |
·各功能群的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恢复时间的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中的变化规律 | 第124-126页 |
·讨论 | 第126-129页 |
·功能群划分的方法 | 第126页 |
·影响功能群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 | 第126-127页 |
·各功能群指示的生态意义 | 第127-128页 |
·不同生境老龄林的功能群分布变化 | 第128页 |
·刀耕火种次生林的功能群组成及其随不同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28页 |
·采伐次生林的功能群组成及其随不同采伐强度和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28-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十三章 热带山地雨林主要功能群中生态关键种的确定 | 第130-149页 |
·结果 | 第130-143页 |
·根据相对生物量确定的关键种及其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30-133页 |
·根据相对胸高断面积确定的关键种及其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33-136页 |
·根据相对多度确定的关键种及其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36-139页 |
·根据相对频度确定的关键种及其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39-141页 |
·根据物种重要值确定的关键种及其随不同干扰类型及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41-143页 |
·讨论 | 第143-147页 |
·关键种确定的方法 | 第143-144页 |
·基于相对生物量确定的关键种及其对功能群变化规律的指示作用 | 第144-145页 |
·基于相对胸高断面积确定的关键种及其对功能群变化规律的指示作用 | 第145-146页 |
·基于相对多度确定的关键种及其对功能群变化规律的指示作用 | 第146页 |
·基于相对频度确定的关键种及其对功能群变化规律的指示作用 | 第146-147页 |
·基于物种重要值确定的关键种及其对功能群变化规律的指示作用 | 第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十四章 主要结论和讨论 | 第149-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149-150页 |
·讨论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6页 |
附录 | 第176-18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82-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