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名称的说明 | 第11-13页 |
二、国外的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文脉络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两大哲学传统的交流与对话 | 第16-21页 |
一、两大传统的分裂与对抗 | 第16-17页 |
二、两大传统的交流与对话 | 第17-20页 |
三、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两大传统交流与对话的结果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发展 | 第21-25页 |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困境 | 第21-22页 |
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困境 | 第22-23页 |
三、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内在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 | 第25-34页 |
第一节 自然科学需要理解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前理解的先在性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实践比理论更基本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真理离不开境遇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旨趣与研究取向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希兰:理论渗透实践 | 第34-39页 |
一、自然科学的解释学本质 | 第34-36页 |
二、事物意义的二重性 | 第36-38页 |
三、理论渗透实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伊德:解释学与技术科学 | 第39-41页 |
一、实证主义解释学二元复合体 | 第39-40页 |
二、科学解释学的恢复 | 第40-41页 |
三、科学对象解释学 | 第41页 |
第三节 吉德林:新经验主义 | 第41-45页 |
第四章 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价值与不足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对大陆哲学的积极意义 | 第45-47页 |
一、扩大了大陆哲学的影响力 | 第45-46页 |
二、揭示并实际运用了解释学现象学方法,推动了解释学的发展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现象学科学哲学对科学哲学的积极意义 | 第47-49页 |
一、开拓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有利于实现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 | 第47页 |
二、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能更合理地解释科学活动与科学史 | 第47-48页 |
三、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揭示了科学争论的意义和机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的不足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