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11页 |
文献回顾 | 第11-21页 |
1 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2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2-15页 |
·固定氮素 | 第12-13页 |
·释放难溶矿质中的营养元素 | 第13页 |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 第13页 |
·降解污染物,减少毒性 | 第13-14页 |
·促进腐质酸的形成 | 第14页 |
·产生植物激素 | 第14页 |
·提供物理屏障,减少病原菌侵害 | 第14-15页 |
3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 第15-19页 |
·微生物纯培养 | 第15页 |
·土壤酶 | 第15页 |
·土壤微生物量 | 第15-16页 |
·生物标记物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17页 |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的季节动态和生态分布 | 第21-3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 第21页 |
·选择样地 | 第21页 |
·样地基本状况调查 | 第21-22页 |
·土样采集 | 第22页 |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分离和计数 | 第22-24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22-23页 |
·分离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计数方法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的季节动态 | 第24-29页 |
·土壤卫生物生理类群的垂直动态 | 第29-32页 |
·不同草地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动态变化 | 第32页 |
·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的总数量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高寒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镰孢菌的分离鉴定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供试菌种 | 第37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7页 |
·主要使用仪器 | 第37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7页 |
·镰孢菌的分离 | 第37页 |
·镰孢菌的形态鉴定 | 第37-38页 |
·镰孢菌的RDNA ITS 序列鉴定 | 第38-40页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38页 |
·镰孢菌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8-39页 |
·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39页 |
·扩增引物 | 第39页 |
·PCR 扩增体系 | 第39页 |
·PCR 扩增程序: | 第39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9-40页 |
·ITS 序列的测序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分离菌的主要培养特征 | 第40-42页 |
·提取DNA 方法的比较 | 第42页 |
·PCR 扩增的目的片断 | 第42-43页 |
·ITS 的碱基序列 | 第43页 |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三种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46-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菌种来源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菌丝对多种碳源、氮源的利用情况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12 个镰孢菌的RDNA ITS 序列 | 第58-61页 |
图版 部分镰孢菌的培养形态和显微形态 | 第61-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