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现实之维中的诗意乡土 | 第9-14页 |
(一) 地域:“茶峒”——“北极村” | 第9页 |
(二) 地域的自然意象 | 第9-11页 |
(三) 地域之人情美 | 第11-14页 |
二、灵性乡土之上的温情守望 | 第14-21页 |
(一) 万物平等的生命观 | 第14页 |
(二) 人格化自然 | 第14-19页 |
1. 灵性风景之勾勒 | 第14-15页 |
2. 灵性动物之写意 | 第15页 |
3. 温情对话 | 第15-19页 |
(三) 守望温情 | 第19-21页 |
1. 温情的力量 | 第19-20页 |
2. 与萧红的同与不同 | 第20页 |
3. “大地”情结 | 第20-21页 |
三、神话思维建构的神秘乡土 | 第21-28页 |
(一) 神话之释义 | 第21页 |
(二) 神话生活 | 第21-27页 |
1. 梦境 | 第21-24页 |
2. 灵魂 | 第24-27页 |
(1) 灵魂之成因 | 第24-25页 |
(2) 灵魂之演绎 | 第25-27页 |
(三) 向死而生 | 第27-28页 |
四、乡土之上的自省与反抗 | 第28-35页 |
(一) 文明的迷途 | 第29-32页 |
1. 自然家园之破坏 | 第29-30页 |
2. 原始文化之消失 | 第30页 |
3. 精神生态之危机 | 第30-32页 |
(二) 文明的转向:第三地 | 第32-33页 |
(三) 文明的疗救:人文精神 | 第33-35页 |
1. 回归自然 | 第33-34页 |
2. 重构现代人文精神 | 第34页 |
3. 找寻道德理想的同路人:张炜 | 第34-35页 |
(四) 历史进步与道德守恒 | 第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