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与形成现代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 一 《内经》之前非医学文献中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一)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概况 | 第19页 |
| (二) 先秦及汉初诸子著作中有关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概况 | 第19页 |
| 二 《内经》之前医学文献中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一) 马王堆简帛医书及阜阳汉简中有关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 (二) 江陵张家山医简中有关治则治法内容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先秦及汉初文献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21-44页 |
| 第一节 先秦及汉初非医学文献中有关治则治法内容 | 第21-34页 |
| 一 甲骨卜辞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21页 |
| 二 十三经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21-24页 |
| 1 《周易》 | 第21-22页 |
| 2 《尚书》 | 第22页 |
| 3 《周礼》 | 第22页 |
| 4 《礼记》 | 第22-23页 |
| 5 《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 第23页 |
| 6 《论语》、《孟子》 | 第23页 |
| 7 《尔雅》、《诗经》 | 第23-24页 |
| 三 其他诸子著作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24-34页 |
| 1 《庄子》、《列子》 | 第24-25页 |
| 2 《鹖冠子》 | 第25-26页 |
| 3 《尸子》、《韩非子》 | 第26页 |
| 4 《孙子》 | 第26-27页 |
| 5 《管子》 | 第27页 |
| 6 《山海经》、《楚辞》 | 第27-28页 |
| 7 《吕氏春秋》 | 第28-29页 |
| 8 《春秋繁露》 | 第29页 |
| 9 《淮南子》 | 第29-31页 |
| 10 《史记》 | 第31页 |
| 11 《盐铁论》 | 第31-32页 |
| 12 《韩诗外传》、《说苑》 | 第32-33页 |
| 13 《汉书》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先秦及汉初医学文献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34-44页 |
| 一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14种)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34-38页 |
| (一) 《五十二病方》 | 第34-37页 |
| 1 方药 | 第34-35页 |
| 2 巫祝 | 第35页 |
| 3 灸法和砭法 | 第35页 |
| 4.按摩疗法 | 第35页 |
| 5 熨疗 | 第35-36页 |
| 6 水疗 | 第36页 |
| 7 熏疗 | 第36-37页 |
| 8 手术疗法 | 第37页 |
| (二) 《导引图》 | 第37页 |
| (三) 《养生方》、《杂疗方》 | 第37-38页 |
| 二 阜阳汉简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38-39页 |
| 三 江陵张家山医简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39-40页 |
| 1 《脉书》 | 第39页 |
| 2 《引书》 | 第39-40页 |
| 四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治则治法内容 | 第40-44页 |
| (—)《史记·扁鹊传》 | 第40-41页 |
| 1 齐桓侯案 | 第40-41页 |
| 2 虢太子案 | 第41页 |
| 3 六不治 | 第41页 |
| (二) 《史记·仓公传》 | 第41-44页 |
| 1 汤药治疗 | 第41-42页 |
| 2 针灸治疗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整理 | 第44-61页 |
| 第一节 治则 | 第44-48页 |
| 一 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 | 第44-45页 |
| 二 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 第45-46页 |
| 三 因势利导 | 第46页 |
| 四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第46-47页 |
| 五 治未病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治法 | 第48-61页 |
| 一 治病理法 | 第48-51页 |
| 1 基本治法 | 第49-50页 |
| 2 一般治法 | 第50页 |
| 3 具体治法 | 第50-51页 |
| 二 治病手段 | 第51-61页 |
| 1 针灸 | 第51-52页 |
| (1) 刺法 | 第51页 |
| (2) 灸法 | 第51-52页 |
| 2 药物疗法 | 第52-58页 |
| (1) 药物 | 第52-53页 |
| (2) 方剂 | 第53-54页 |
| (3) 十三方 | 第54-58页 |
| 3 饮食疗法 | 第58-59页 |
| 4 精神疗法 | 第59页 |
| 5 导引按摩 | 第59页 |
| 6 手术疗法 | 第59-60页 |
| 7 其他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内经》治则治法学说渊源与形成的探讨 | 第61-81页 |
| 第一节 《内经》"治未病"治则的渊源与形成 | 第61-64页 |
| 第二节 《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渊源与形成 | 第64-66页 |
| 第三节 《内经》"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治则的渊源与形成 | 第66-67页 |
| 第四节 《内经》"协调阴阳,扶正祛邪"治则的渊源与形成 | 第67-68页 |
| 第五节 《内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则的渊源与形成 | 第68-69页 |
| 第六节 《内经》治法的渊源与形成 | 第69-81页 |
| 结语 | 第81-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附录1 《尔雅》考证《诗经》名实 | 第89-93页 |
| 附录2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