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理论构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 | 第17-29页 |
·渊源之一——受益于父祖辈的教诲 | 第17-19页 |
·祖父曾玉屏的“积德累仁” | 第17-18页 |
·父亲曾麟书的“起敬起孝” | 第18-19页 |
·渊源之二——有闻于湖湘先辈之风 | 第19-23页 |
·湖湘先辈的影响 | 第20-22页 |
·书院教育的影响 | 第22-23页 |
·渊源之三——深造于京城理学师友 | 第23-29页 |
·桐城文派的影响 | 第23-26页 |
·理学师友的指引 | 第26-29页 |
第3章 曾国藩的天理论 | 第29-52页 |
·理气论 | 第29-35页 |
·理与气:理气并重 | 第30-31页 |
·理与欲:以礼节欲 | 第31-33页 |
·理与势:因势合理 | 第33-35页 |
·性命论 | 第35-44页 |
·穷尽人性 | 第36-39页 |
·乐知天命 | 第39-44页 |
·致知论 | 第44-52页 |
·格物不病于琐 | 第45-49页 |
·力行不迫于隘 | 第49-52页 |
第4章 曾国藩的工夫论 | 第52-61页 |
·居敬 | 第53-54页 |
·主静 | 第54-57页 |
·明诚 | 第57-58页 |
·慎独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