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前言 | 第9页 |
| ·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改性与应用 | 第9-13页 |
| ·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9-11页 |
|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 | 第11-12页 |
| ·超细二氧化硅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浆体流变性质 | 第13-16页 |
| ·浆体的流变性质 | 第13-15页 |
| ·浆体流变性质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 ·无机颗粒浆体流变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聚合物/无机颗粒复合质子交换膜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全氟磺酸聚合物/无机颗粒复合质子交换膜 | 第16-18页 |
| ·磺化聚合物/无机颗粒复合质子交换膜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球磨作用对改性二氧化硅结构的影响 | 第20-33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与仪器 | 第20-22页 |
|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 ·超细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 | 第20-21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1页 |
| ·粒度分析(PSD) | 第21页 |
| ·红外分析(FT-IR) | 第21-22页 |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22页 |
| ·球磨作用对改性二氧化硅结构的影响 | 第22-25页 |
| ·球磨作用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5-30页 |
| ·球磨条件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偶联剂添加量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球料比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9页 |
| ·球型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9页 |
| ·转速对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二氧化硅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 ·二氧化硅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球磨作用对改性二氧化硅性质的影响 | 第33-50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实验原料 | 第33页 |
| ·样品制备 | 第33-35页 |
| ·超细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 | 第33-34页 |
| ·磺化聚醚醚酮(SPEEK)的制备 | 第34页 |
| ·改性蒙脱土(C16-3)的制备 | 第34页 |
| ·溶液和浆体的制备 | 第34-35页 |
| ·仪器与测试 | 第35-36页 |
| ·TGA测试 | 第35页 |
| ·磺化聚合物性质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沉降性测试 | 第36页 |
| ·Zeta电位测试 | 第36页 |
| ·旋转粘度测试 | 第36页 |
| ·球磨作用对改性二氧化硅热行为的影响 | 第36-40页 |
| ·聚醚醚酮(PEEK)磺化的条件对磺化聚醚醚酮性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 ·PEEK粉的干燥程度对磺化聚醚醚酮性质的影响 | 第40页 |
| ·反应时间对聚醚醚酮磺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反应温度对聚醚醚酮磺化的影响 | 第41页 |
| ·沉降性分析 | 第41-42页 |
| ·无机颗粒种类对浆体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1页 |
| ·磺化聚醚醚酮添加量对浆体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无机颗粒添加量对浆体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2页 |
| ·Zeta电位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 ·浆体流变特性测定结果 | 第43-49页 |
| ·SPEEK溶液浓度对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无机颗粒添加量对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 ·SPEEK浓度对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质子交换膜形貌与性能 | 第50-59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与仪器 | 第50-52页 |
| ·实验原料 | 第5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 ·热重分析(TGA) | 第51页 |
| ·电导率测定 | 第51-52页 |
| ·抗拉强度分析 | 第52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52页 |
| ·不同条件下所制膜的热重分析 | 第52-53页 |
| ·不同条件下所制膜的电导率分析 | 第53-54页 |
| ·不同条件下所制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 ·不同条件下所制膜的形貌分析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