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制型抢劫罪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拟制型抢劫罪概述 | 第11-17页 |
| ·拟制型抢劫罪概念提出的原因 | 第11-14页 |
| ·对三种特殊形式的抢劫进行理论概括 | 第11-12页 |
| ·揭示三种特殊形式抢劫法律上的本质 | 第12-14页 |
| ·拟制型抢劫罪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拟制型抢劫罪的含义 | 第14-15页 |
| ·拟制型抢劫罪的种类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拟制型抢劫罪的构成特征 | 第17-25页 |
| ·客体特征 | 第17-20页 |
| ·侵犯客体的双重性 | 第18-19页 |
| ·侵犯的主要客体是财产权 | 第19-20页 |
| ·客观特征 | 第20-22页 |
| ·行为方式 | 第20-21页 |
| ·附随情况 | 第21-22页 |
| ·主观特征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拟制型抢劫罪的具体认定 | 第25-36页 |
| ·转化型抢劫罪中“当场”的认定 | 第25-30页 |
| ·“当场”之空间范围的认定 | 第26-27页 |
| ·“当场”之时间范围的认定 | 第27-28页 |
| ·“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的认定 | 第28-30页 |
| ·“携带凶器”的认定 | 第30-34页 |
| ·“携带”的界定 | 第31-33页 |
| ·“凶器”的界定 | 第33-34页 |
| ·“聚众‘打砸抢’”的认定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