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前言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立题依据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燃料乙醇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第16页 |
·植物纤维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 第16-19页 |
·植物纤维原料 | 第16-17页 |
·植物纤维原料生产乙醇过程 | 第17-19页 |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 第18页 |
·植物纤维原料的水解 | 第18页 |
·植物纤维原料发酵工艺 | 第18-19页 |
·戊糖发酵 | 第19-24页 |
·戊糖发酵微生物 | 第19-20页 |
·戊糖代谢机理 | 第20-22页 |
·戊糖发酵重组菌 | 第22-23页 |
·木糖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培养基成分、温度和pH值 | 第23页 |
·溶解氧对木糖发酵影响 | 第23-24页 |
·乙醇的抑制作用 | 第24页 |
·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 | 第24-27页 |
·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 第25-27页 |
·吸附法 | 第25页 |
·包埋法 | 第25-26页 |
·交联法 | 第26页 |
·膜截流固定化 | 第26-27页 |
·固定化酵母制取乙醇 | 第27页 |
·连续发酵 | 第27-32页 |
·发酵工艺简介 | 第27-28页 |
·连续发酵特点与优缺点 | 第28页 |
·连续发酵的特点 | 第28页 |
·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 第28页 |
·连续发酵系统与设备 | 第28-30页 |
·开放式连续发酵系统 | 第28-29页 |
·封闭式连续发酵 | 第29-30页 |
·连续发酵稳态培养动力学 | 第30-32页 |
·单级恒化器连续培养动力学 | 第30-31页 |
·多级恒化器连续培养动力学 | 第31-32页 |
3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间歇发酵 | 第32-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菌种: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接种物制备 | 第32页 |
·间歇发酵扩大培养流程 | 第32-33页 |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总还原糖浓度 | 第33页 |
·葡萄糖浓度 | 第33-34页 |
·木糖浓度 | 第34页 |
·酵母浓度 | 第34页 |
·乙醇浓度 | 第34页 |
·溶解氧浓度 | 第34-35页 |
·pH值 | 第35页 |
·符号说明与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符号说明 | 第35页 |
·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碳源对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发酵影响 | 第36-39页 |
·碳源种类对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发酵影响 | 第36-38页 |
·碳源浓度对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间歇发酵影响 | 第38-39页 |
·初始酵母浓度 | 第39-40页 |
·不同温度下间歇发酵 | 第40-41页 |
·不同pH值下间歇发酵 | 第41-42页 |
·溶解氧对间歇发酵影响 | 第42-46页 |
·搅拌速率对溶解氧及间歇发酵影响 | 第42-44页 |
·通气量对溶解氧及间歇发酵影响 | 第44-45页 |
·间歇发酵下适宜溶解氧选择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混合糖连续发酵 | 第48-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菌种: | 第48页 |
·培养基 | 第48页 |
·营养盐 | 第48页 |
·连续发酵流程及装置 | 第48-50页 |
·连续发酵扩大培养流程 | 第48-49页 |
·连续发酵装置 | 第49-50页 |
·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总还原糖浓度 | 第50页 |
·酵母浓度 | 第50页 |
·乙醇浓度 | 第50-51页 |
·pH值 | 第51页 |
·符号说明与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符号说明 | 第51页 |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 | 第52-59页 |
·稀释率对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第52-54页 |
·流加糖浓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第54-56页 |
·初始酵母浓度对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影响 | 第56-57页 |
·两种稀释率下树干毕赤酵母单级连续发酵 | 第57-59页 |
·游离态树干毕赤酵母三级连续发酵 | 第59-64页 |
·游离酵母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 | 第59-62页 |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残糖浓度变化比较 | 第62-63页 |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酵母浓度变化比较 | 第63-64页 |
·两种稀释率下三级连续发酵乙醇浓度变化比较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发酵性能比较及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 | 第67-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菌种: | 第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游离酵母培养 | 第67-68页 |
·固定化酵母制备及培养 | 第68页 |
·明胶包埋 | 第68页 |
·壳聚糖包埋 | 第68页 |
·海藻酸钙包埋 | 第68页 |
·聚乙烯醇(PVA)包埋 | 第68页 |
·固定化酵母培养 | 第68页 |
·游离及固定化酵母间歇发酵 | 第68-69页 |
·添加发酵抑制物的间歇发酵 | 第69页 |
·高糖渗间歇发酵 | 第69页 |
·不同温度间歇发酵 | 第69页 |
·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第69页 |
·分析方法 | 第69-71页 |
·总还原糖浓度 | 第69页 |
·葡萄糖浓度 | 第69页 |
·木糖浓度 | 第69页 |
·酵母浓度 | 第69页 |
·乙醇浓度 | 第69页 |
·pH值 | 第69-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7页 |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 第71-73页 |
·几种固定化包埋体发酵性能比较 | 第71-72页 |
·综合性能比较 | 第72-73页 |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增殖及发酵比较 | 第73-76页 |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增殖曲线比较 | 第73-75页 |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混合糖发酵比较 | 第75-76页 |
·添加发酵抑制物及环境因子对游离及固定化酵母影响 | 第76-82页 |
·添加抑制物对固定化和游离细胞发酵的影响 | 第76-80页 |
·不同底物糖浓的影响 | 第80-81页 |
·耐受高温的影响 | 第81-82页 |
·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连续发酵 | 第82-87页 |
·两种稀释率下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第82-84页 |
·两种流加糖浓下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低pH处理技术在树干毕赤酵母间歇及连续发酵中的应用 | 第89-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菌种 | 第89页 |
·发酵营养盐 | 第89页 |
·酵母细胞固定化 | 第89页 |
·低pH处理方法 | 第89-90页 |
·低pH处理游离酵母细胞 | 第89页 |
·低pH处理固定化酵母细胞 | 第89-90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90-91页 |
·还原糖浓度 | 第90页 |
·酵母浓度 | 第90页 |
·pH值 | 第90-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2页 |
·游离树干毕赤酵母对低pH处理的适应过程 | 第91-93页 |
·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对低pH处理的适应过程 | 第93-95页 |
·低pH处理技术在游离酵母连续发酵中应用 | 第95-97页 |
·低pH处理技术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中应用 | 第97-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7 全文总结 | 第104-108页 |
8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详细摘要 | 第114-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