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8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9-11页 |
(一) 治疗方案 | 第9-10页 |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0-11页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11页 |
三、治疗结果 | 第11-15页 |
讨论 | 第15-36页 |
一、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第15-20页 |
(一) 病名沿革 | 第15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15-18页 |
(三)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第18-20页 |
二、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 | 第20-21页 |
(一) 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二) 临床治疗 | 第21页 |
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病机探讨 | 第21-24页 |
(一) 风、火、痰、虚综合为患是眩晕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特点 | 第22-23页 |
(二) 风火上扰、脾虚痰阻是眩晕的基本病机 | 第23-24页 |
四、疏郁清火、平肝熄风、健脾化痰是眩晕的基本治则 | 第24-25页 |
五、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第25-33页 |
(一) 眩运宁药物分析及方义分析 | 第25-29页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2页 |
(三) 眩运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能机理 | 第32-33页 |
六、疗效分析 | 第33-36页 |
(一)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3-34页 |
(二) 对血脂的作用 | 第34页 |
(三) 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综述 | 第41-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