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国外对内置式弹射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对内置式弹射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章节安排 | 第10-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准平行机构的优化设计 | 第12-27页 |
| ·弹射机构工作过程介绍 | 第12-13页 |
| ·准平行机构的计算 | 第13-17页 |
| ·准平行机构在弹射机构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 ·优化目标和优化方法 | 第14-16页 |
| ·程序流程及调用结构 | 第16-17页 |
| ·计算结果 | 第17页 |
|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17-26页 |
| ·计算结果验证的思路 | 第17-18页 |
| ·虚拟样机技术及 ADAMS软件简介 | 第18-21页 |
| ·ADAMS中动力学仿真及数据处理 | 第21-25页 |
| ·三种状态下导弹倾角随θ4变化曲线图 | 第25-26页 |
| ·本章小节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弹射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42页 |
| ·气缸简化模型及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 ·气缸数理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 ·弹射时气缸的物理模型 | 第28-29页 |
| ·弹射时气缸的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 ·回收时气缸的物理模型 | 第30-31页 |
| ·回收时气缸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 ·弹射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32-38页 |
| ·活塞、作动筒、后摇臂、机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 | 第32-34页 |
| ·前摇臂、连杆、活塞和作动筒外筒、机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 | 第34-36页 |
| ·前摇臂、前滑块、拉杆、机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 | 第36-37页 |
| ·后摇臂、后滑块、导弹构成的机构 | 第37-38页 |
| ·弹射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38-39页 |
| ·气缸、弹射机构和导弹的耦合 | 第39-40页 |
| ·弹射时弹射机构的数学模型 | 第40页 |
| ·回收时弹射机构的数学模型 | 第40页 |
| ·本章小节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弹射机构的计算分析 | 第42-49页 |
| ·程序设计 | 第42-45页 |
| ·程序设计思想 | 第42页 |
| ·程序使用的关键函数 | 第42-45页 |
| ·程序设计流程及调用结构 | 第45-46页 |
| ·计算结果 | 第46-48页 |
| ·弹射机构各技术参数 | 第46-48页 |
| ·气缸输出力 | 第48页 |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弹射机构多刚体动力学仿真及优化 | 第49-61页 |
| ·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 ·气缸输出力的导入 | 第49-50页 |
| ·传感器与仿真脚本 | 第50-53页 |
| ·接触力 | 第53页 |
| ·仿真模型 | 第53页 |
| ·最初设计方案的验证 | 第53-57页 |
| ·多传感器与脚本控制的仿真 | 第53-55页 |
| ·气缸输出力的验证 | 第55-57页 |
| ·分离方案的优化 | 第57-60页 |
| ·本章小节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的发表情况 | 第65-66页 |
| 1 参与课题 | 第65页 |
| 2 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