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 第13-21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2-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内涵 | 第15-16页 |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 第16页 |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定义及各子系统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2-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述评 | 第18-21页 |
2-3-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 第18-19页 |
2-3-2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经济开发区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8页 |
§3-1 开发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 第21-22页 |
3-1-1 开发区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3-1-2 开发区的类型 | 第21-22页 |
§3-2 开发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3-2-1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3-2-2 核心—边缘扩散理论 | 第23页 |
3-2-3 地区创造性理论 | 第23页 |
3-2-4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3-24页 |
§3-3 我国开发区建设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3-3-1 我国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4页 |
3-3-2 开发区的主要特征 | 第24-25页 |
3-3-3 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3-3-4 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廊坊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4-1 廊坊开发区概况 | 第28页 |
§4-2 廊坊开发区的建立与发展 | 第28-32页 |
4-2-1 廊坊开发区的建立背景 | 第28-29页 |
4-2-2 廊坊开发区的发展阶段 | 第29-32页 |
§4-3 廊坊开发区建设发展成效分析 | 第32-33页 |
4-3-1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 第32页 |
4-3-2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 第32-33页 |
4-3-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 第33页 |
4-3-4 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 第33页 |
§4-4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4-4-1 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动力支撑系统 | 第33-34页 |
4-4-2 经济发展子系统 | 第34-36页 |
4-4-3 社会进步子系统 | 第36页 |
4-4-4 资源集约子系统 | 第36-37页 |
4-4-5 环境支持子系统 | 第37页 |
4-4-6 科技创新子系统 | 第37-38页 |
4-4-7 对外开放子系统 | 第38-40页 |
4-4-8 产业集聚子系统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 第42-70页 |
§5-1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 建 | 第42-45页 |
5-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 | 第42页 |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2-43页 |
5-1-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与构成 | 第43-45页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 第45-51页 |
5-2-1 熵值法 | 第45-49页 |
5-2-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9-51页 |
§5-3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评估 | 第51-66页 |
5-3-1 熵值法计算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指数 | 第51-55页 |
5-3-2 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复核验算 | 第55-63页 |
5-3-3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 第63-66页 |
§5-4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5-4-1 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5-4-2 各子系统指数分析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廊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第70-76页 |
§6-1 发展产业集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70-71页 |
6-1-1 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 第70页 |
6-1-2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 第70-71页 |
§6-2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 第71-72页 |
6-2-1 推动招商引资模式转型 | 第71页 |
6-2-2 加强重点产业的招商引资 | 第71-72页 |
6-2-3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出口加工区 | 第72页 |
§6-3 加强开放创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 第72-73页 |
6-3-1 建设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 | 第72-73页 |
6-3-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73页 |
6-3-3 构筑人才高地 | 第73页 |
§6-4 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区 | 第73-75页 |
6-4-1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 第73-74页 |
6-4-2 发展循环经济 | 第74页 |
6-4-3 建设生态园区 | 第74-75页 |
§6-5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开发区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A | 第80-82页 |
附录 B | 第82-83页 |
附录 C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