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以太网的简介 | 第8-10页 |
1-2-1 以太网的发展和现状 | 第8-10页 |
1-2-2 工业以太网 | 第10页 |
§1-3 延时产生的原因及特性 | 第10-12页 |
§1-4 网络延时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文本结构 | 第13页 |
§1-6 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排队论基础知识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3 到达间隔的分布和服务时间分布 | 第15-17页 |
2-3-1 泊松过程(Poisson process) | 第15-16页 |
2-3-2 负指数分布 | 第16-17页 |
§2-4 单服务台负指数分布排队系统的分析 | 第17-21页 |
2-4-1 排队模型的分类 | 第17页 |
2-4-2 标准的M/ M/ 1 模型 | 第17-20页 |
2-4-3 系统的容量有限制的情形(M/M/1/N/ ∞) | 第20-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利用模型分析网络化控制系统延时 | 第22-29页 |
§3-1 网络化控制系统中延时的分布 | 第22页 |
§3-2 影响延时的因素 | 第22-24页 |
3-2-1 影响延时的因素一网络MAC 协议类型 | 第22-23页 |
3-2-2 影响延时的因素一网络负荷 | 第23-24页 |
§3-3 滞后模型 | 第24-26页 |
§3-4 网络延时对系统的影响 | 第26-28页 |
3-4-1 系统的性能下降 | 第26-27页 |
3-4-2 系统不稳定 | 第27-28页 |
§3-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基于以太网网络延时分析 | 第29-40页 |
§4-1 以太网技术 | 第29-31页 |
4-1-1 随机接入技术先驱ALOHA | 第29-30页 |
4-1-2 CSMA 工作机理 | 第30-31页 |
§4-2 CSMA/CD 工作机理 | 第31-34页 |
4-2-1 传播延时使CSMA 仍会产生冲突 | 第31-32页 |
4-2-2 CSMA/CD 冲突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4-2-3 CSMA/CD 时槽 | 第33页 |
4-2-4 截断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 | 第33-34页 |
§4-3 CSMA/CD 的排队系统模型 | 第34-36页 |
§4-4 模型分析网络延时及信道吞吐量 | 第36-38页 |
4-4-1 模型假设 | 第36页 |
4-4-2 一次争用期的平均时间 | 第36页 |
4-4-3 争用期的平均个数 | 第36-38页 |
§4-5 仿真实验 | 第38-39页 |
§4-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时滞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51页 |
§5-1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5-2 一类SISO 系统的组成 | 第41页 |
§5-3 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1-44页 |
§5-4 系统稳定性 | 第44-46页 |
5-4-1 无延时情况下系统稳定条件 | 第44-45页 |
5-4-2 固定时延情况下系统稳定条件 | 第45-46页 |
§5-5 不确定延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及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 | 第46-50页 |
5-5-1 网络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5-5-2 不确定延时网络控制系统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 | 第47-50页 |
§5-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