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插图目录 | 第11-14页 | 
| 表格目录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1.1 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页 | 
| §1.2 超宽带通信的当前的主流体制 | 第15-20页 | 
| ·脉冲无线电体制 | 第17-18页 | 
| ·扩频超宽带体制 | 第18-19页 | 
| ·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体制 | 第19-20页 | 
| §1.3 IR-UWB通信系统的优点 | 第20-21页 | 
| ·超大信道容量和海量节点数 | 第20页 | 
| ·低成本,低功耗和低功率谱密度 | 第20页 | 
| ·定位精度高,多径分辨率高 | 第20-21页 | 
| ·优越的安全特性 | 第21页 | 
| §1.4 IR-UWB通信系统主要研究方向 | 第21-23页 | 
| ·快速高精度的定时恢复技术 | 第21页 | 
| ·脉冲产生,辐射和接收技术 | 第21-22页 | 
| ·信道估计技术和多径合并技术 | 第22页 | 
| ·频谱形成和控制技术 | 第22页 | 
| ·超宽带通信系统的电磁传播特性 | 第22-23页 | 
| §1.5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第23-26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23-24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脉冲无线电系统通信体制及接收关键技术 | 第26-33页 | 
| §2.1 脉冲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非相干通信体制及其关键问题 | 第26-29页 | 
| ·时域正交TH-PPM体制 | 第26-28页 | 
| ·TH-OOK体制 | 第28页 | 
| ·发送参考通信体制(Transmit Reference,TR) | 第28-29页 | 
| §2.2 脉冲无线电相干通信体制 | 第29-32页 | 
| ·时域非正交TH-PPM技术 | 第30页 | 
| ·脉冲极性调制 | 第30页 | 
| ·相干通信体制关键技术和当前进展 | 第30-32页 |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脉冲无线电定时恢复技术 | 第33-68页 | 
| §3.1 脉冲无线电的单支路路锁相搜索定时恢复技术 | 第33-38页 | 
| §3.2 单支路锁相环路性能分析 | 第38-43页 | 
| ·性能仿真和分析 | 第40-41页 | 
| ·单支路锁相环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41-43页 | 
| §3.3 脉冲无线电正交定时恢复技术原理 | 第43-47页 | 
| §3.4 脉冲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正交分解多径预估计技术 | 第47-51页 | 
| §3.5 基于正交锁相环路的脉冲无线电系统定时恢复技术 | 第51-57页 | 
| §3.6 基于LS估计的脉冲无线电正交定时恢复和多径合并技术 | 第57-63页 | 
| ·基于同步帧的脉冲重复频率提取 | 第57-60页 | 
| ·基于帧头的脉冲无线电正交定时恢复方法 | 第60-61页 | 
| ·脉冲重复频率的多径合并方法 | 第61-63页 | 
| §3.7 频率和时间窗跟踪技术 | 第63-67页 | 
| ·频率跟踪技术 | 第63-64页 | 
| ·时间窗跟踪和多径更新技术 | 第64-67页 | 
| §3.8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4章 基于能量唤醒的非相干辅助同步的脉冲无线电突发通信体制 | 第68-85页 | 
| §4.1 IR-UWB突发通信的问题和关键技术 | 第69页 | 
| §4.2 非相干辅助同步的脉冲无线电突发通信体制 | 第69-70页 | 
| §4.3 非相干辅助同步的脉冲无线电接收方法和性能分析 | 第70-78页 | 
| ·接收机框图和控制过程 | 第70-71页 | 
| ·性能理论分析 | 第71-76页 | 
| ·仿真结果和系统升销分析 | 第76-78页 | 
| §4.4 脉冲无线电突发信号的抗截获特性和时域截获技术 | 第78-84页 | 
| ·脉冲无线电突发信号的功率谱 | 第78-81页 | 
| ·脉冲无线电突发信号的时域截获技术 | 第81-84页 |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5章 高速率IR-UWB相干通信演示系统实现 | 第85-102页 | 
| §5.1 高速率IR-UWB演示系统结构和组成 | 第85-86页 | 
| §5.2 射频前端和混合信号电路 | 第86-92页 | 
| ·发射机射频前端电路 | 第86-87页 | 
| ·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 | 第87-88页 | 
| ·时钟发生和积分器电路 | 第88-92页 | 
| §5.3 高速率IR-UWB基带实现 | 第92-97页 | 
| ·脉冲无线电信号的同步跟踪实现 | 第92-96页 | 
| ·信道编解码实现 | 第96页 | 
| ·USB接口实现 | 第96页 | 
| ·基带系统硬件体系结构和实现 | 第96-97页 | 
| §5.4 脉冲无线电超宽带演示设计 | 第97-98页 | 
| §5.5 高速率IR-UWB系统性能 | 第98-100页 | 
| §5.6 小结 | 第100页 | 
| §5.7 附录 | 第100-102页 |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2-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经历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