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卸装岩机工作机构运动仿真及优化设计
1.绪论 | 第1-24页 |
·引言 | 第8-9页 |
·钻爆法施工中影响岩巷掘进速度的因素 | 第9-10页 |
·炮眼深度 | 第9页 |
·循环时间 | 第9-10页 |
·我国岩巷机械化作业线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0-15页 |
·耙斗装岩机配气腿凿岩机 | 第10-12页 |
·侧卸装岩机配全液压钻车 | 第12-13页 |
·侧卸装岩机配皮带转载机 | 第13-14页 |
·侧卸装岩机配耙斗装岩机 | 第14页 |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侧卸装岩机及其工作机构 | 第15-17页 |
·侧卸装岩机 | 第15-16页 |
·装载机工作机构及其设计方法的沿革 | 第16-17页 |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在装岩机方面的研究工作 | 第17页 |
·装载机工作机构参考 | 第17-19页 |
·装载机工作机构的运动仿真和优化设计 | 第19-21页 |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2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侧卸装岩机的运动分析 | 第24-30页 |
·侧卸装岩机工作机构简介 | 第24-26页 |
·动臂的运动方程 | 第26-27页 |
·转斗油缸和侧卸油缸的运动 | 第27-28页 |
·工作装置自由度的计算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装岩机工作机构三维建模与设计 | 第30-41页 |
·概述 | 第30-31页 |
·3D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 第31-33页 |
·几何模型 | 第31-32页 |
·特征模型 | 第32页 |
·集成产品模型 | 第32-33页 |
·建模实例 | 第33-40页 |
·Pro/Engineer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建模过程 | 第34-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机构运动仿真 | 第41-53页 |
·运动仿真概述 | 第41页 |
·侧卸装载机工作机构运动仿真 | 第41-52页 |
·连接 | 第42-44页 |
·动力添加、分析定义 | 第44-48页 |
·干涉检验 | 第48-49页 |
·定义测量 | 第49-52页 |
·铰点的轨迹曲线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动臂的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 | 第53-71页 |
·有限元法及ANSYS简介 | 第53-56页 |
·有限元方法基本思想 | 第53-54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及其基本分析步骤 | 第54-56页 |
·ZC-7侧卸装岩机工作机构的载荷分析 | 第56-58页 |
·动臂有限元分析 | 第58-60页 |
·动臂模态分析 | 第60-65页 |
·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态分析的步骤 | 第61-63页 |
·利用ANSYS软件进行模态分析主要步骤 | 第63-65页 |
·动臂机构优化 | 第65-70页 |
·优化设计 | 第65页 |
·ANSYS优化设计基本概念 | 第65-66页 |
·ANSYS优化设计的数据流向及步骤 | 第66-68页 |
·ZC—7型侧卸装岩机动臂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优化结果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1页 |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前景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