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概念上的澄清 | 第12-16页 |
(一) 事实层面上的损害 | 第12页 |
(二) 侵权行为法上损害的涵义 | 第12-13页 |
(三) 侵权行为法上损害的特性 | 第13-14页 |
(四) 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 | 第14-16页 |
二、现代侵权法上非财产损害的确立和扩张 | 第16-41页 |
(一) 现代侵权法上非财产损害的确立 | 第16-20页 |
1、《德国民法典》非财产损害概念的提出 | 第16-18页 |
2、普通法系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 | 第18-20页 |
(二) 现代侵权法上非财产损害的第一次扩张 | 第20-26页 |
1、大陆法系一般人格权的产生 | 第20-23页 |
2、普通法系精神损害的独立 | 第23-26页 |
(三) 现代侵权法上非财产损害的第二次扩张——从精神损害的范畴破茧而出 | 第26-36页 |
1、“侵害本身被视为损害” | 第26-29页 |
2、“生物学上的损害” | 第29-31页 |
3、受害人近亲属的非财产损害问题 | 第31-36页 |
(四) 小结 | 第36-41页 |
1、侵权行为法上非财产损害扩张的历史轨迹 | 第36-37页 |
2、非财产损害的形态分析 | 第37-41页 |
三、侵权行为法上非财产损害扩张的必然性——社会需求的产生、扩张和满足的可能性 | 第41-46页 |
(一) 对“人”的发现和重视——主观需求的产生和扩张 | 第41-43页 |
(二) 事实层面上非财产损害的急剧增长——客观需求的扩张 | 第43-44页 |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实现的客观条件的具备 | 第44-46页 |
四、侵权行为法上非财产损害扩张的可能性——侵权行为法从损害角度对于社会需求作出回应的基础 | 第46-50页 |
(一) 侵权行为法的主动回应和被动回应 | 第46页 |
(二) 侵权行为法做出回应的价值底蕴 | 第46-48页 |
(三) 侵权行为法做出回应的功能保障 | 第48-50页 |
结论: 侵权行为法上非财产损害扩张的启示意义 | 第50-54页 |
(一) 对非财产损害的理解 | 第50-51页 |
(二) 对相关具体制度的再思考 | 第51-52页 |
(三) 非财产损害赔偿数额确定方法的思路转变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一、英文类 | 第54页 |
二、中文类 | 第54-57页 |
(一) 参考著作 | 第54-57页 |
(二) 期刊类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