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安然重整到德隆危机引发的思考 | 第1-11页 |
一、公司重整程序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一) 对重整制度多元化立法目标的反思 | 第11-12页 |
(二) 对重整制度中债权人利益状态的考察 | 第12-14页 |
1. 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承受巨大风险 | 第12-13页 |
2. 重整计划对不同性质的债权的处置 | 第13页 |
3. 债权人意思自治受到法院强制批准的限制 | 第13-14页 |
二、重整程序中启动阶段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 第14-21页 |
(一) 重整程序启动的资格——重整能力 | 第14-15页 |
(二) 重整程序启动的前提条件——重整原因和重建的希望 | 第15-17页 |
(三) 重整程序启动的审查——法院的审查制度及其相关制度保障 | 第17-20页 |
1. 法院的审查制度 | 第17-18页 |
2. 对行政机关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征询制度 | 第18-19页 |
3. 选任监察人制度 | 第19-20页 |
(四) 重整程序启动阶段的临时保全措施 | 第20-21页 |
三、重整期间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 第21-33页 |
(一) 继续营业的机构 | 第21-23页 |
(二) 对担保物权的限制和保护 | 第23-27页 |
1. 限制担保物权行使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2. 美国重整制度对担保物权的保护 | 第24-26页 |
3. 我国重整制度应如何保护担保物权 | 第26-27页 |
(三) 对无担保物权的处置和保护 | 第27-33页 |
1. 对无担保物权处置的一般性原则 | 第27-28页 |
2. 对各种优先权的处置和保护 | 第28-29页 |
3. 对税收债权的处置和保护 | 第29-30页 |
4. 对共益债权的处置和保护 | 第30-31页 |
5. 对尚未履行的合同的处置和债权保护 | 第31-32页 |
6. 对小额债权的处置和保护 | 第32-33页 |
四、重整计划的制定、表决、批准过程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 第33-45页 |
(一) 重整计划的制定者 | 第33-34页 |
(二) 重整计划的表决分组和表决规则 | 第34-36页 |
1. 重整计划的表决分组 | 第34-36页 |
2. 重整计划的表决规则 | 第36页 |
(三) 重整计划的表决与债权人意思自治 | 第36-40页 |
1. 信息披露原则 | 第38页 |
2. 可行性标准 | 第38-40页 |
3. 听证会制度 | 第40页 |
(四) 重整计划的批准及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原则 | 第40-45页 |
1. 债权人最大利益原则 | 第41-42页 |
2. 最低限制接受原则 | 第42页 |
3. 公平对待原则 | 第42-43页 |
4. 绝对优先原则 | 第43-45页 |
五、重整程序中的监督机制 | 第45-47页 |
(一) 重整监督人对重整执行人的监督 | 第45页 |
(二) 债权人委员会对重整程序的监督 | 第45-47页 |
六、对我国公司重整制度的思考 | 第47-51页 |
(一) 在我国公司重整制度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二) 我国公司重整立法和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