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海洋监测论文

中国东南近海光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研究思路和目标第23-24页
第二章 测定方法第24-27页
   ·浮游植物、非色素颗粒、总颗粒吸收系数第24-25页
   ·CDOM 吸收系数及荧光EEMs第25-26页
   ·色素及其他参数第26-27页
第三章 河口水体—珠江口第27-46页
   ·引言第27-29页
   ·采样与方法第29-31页
   ·总体吸收特征第31-33页
   ·浮游植物吸收特征第33-37页
     ·分布及光谱特征第33-35页
     ·影响因子第35-37页
   ·冬季CDOM 吸收特征第37-45页
     ·丰度第37-38页
     ·分布与来源第38-39页
     ·吸收光谱特征第39-41页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s)第41-45页
   ·总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陆架水体—南海东北部第46-66页
   ·引言第46-48页
   ·采样与方法第48-49页
   ·总体吸收特征第49-51页
   ·浮游植物吸收特征第51-62页
     ·时间变动—A 断面第51-55页
     ·空间变动—冬季第55-56页
     ·影响因子第56-58页
     ·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指示分析第58-61页
     ·对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的指示分析第61-62页
   ·总结第62-66页
第五章 沿岸水体—台湾海峡第66-83页
   ·引言第66-68页
   ·采样与方法第68-69页
   ·总体吸收特征第69-71页
   ·空间分布特征第71-73页
   ·沿岸浮游植物吸收与上升流的关系第73-74页
   ·浮游植物吸收对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指示第74-78页
   ·CDOM 来源探讨第78-81页
   ·总结第81-83页
第六章 水华水体—厦门西海域第83-111页
   ·引言第83-85页
   ·采样与方法第85-86页
   ·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第86-96页
     ·水华事件的基本概况第86-87页
     ·2004 年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第87-90页
     ·2005 年水华过程水体不同成分光吸收的变动第90-93页
     ·讨论第93-96页
   ·浮游植物吸收对水华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的指示第96-109页
     ·水华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96-101页
     ·水华过程浮游植物吸收对群落结构的指示第101-109页
   ·总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6页
   ·总结第111-114页
   ·创新点第114-115页
   ·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1页
发表及完成论文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金属矿区铅污染特征及铅富集植物的筛选研究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