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的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比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导论第9-19页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14页
  1. 问题的提出第9-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第14-17页
  1. 专题研究文献综述第14-15页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5-16页
  3. 以往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第16-17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1.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思路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3.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第19-31页
 (一) 我国师资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第19-25页
  1. 从空间结构上看第19-21页
  2. 从师资构成上看第21-25页
 (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25-28页
  1. 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必要性第26-27页
  2. 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必然性第27-28页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31页
  1. 教师流动的单向性第28-30页
  2. 教师流动纠纷日益增多第30-31页
三、日本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第31-35页
 (一) 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第31-32页
 (二)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第32-35页
四、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第35-40页
 (一) 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共同点第35-36页
  1. 两国教师流动都在政府的框架内实施第35页
  2. 两国教师流动范围大体相同第35-36页
  3. 两国流动教师原工作经历仍然有效第36页
  4. 两国教师和校长都参与流动第36页
 (二) 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差异第36-40页
  1. 流动主导的差异:政府主导—个人主导第36-37页
  2. 流向上的差异:多向轮换—单向上位第37-38页
  3. 流动操作过程的差异:规范透明—失范隐晦第38页
  4. 流动的效果的差异:促进均衡—加剧失衡第38-40页
五、构建和完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对策第40-57页
 (一) 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可行性第40-48页
  1. 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效果探析第40-42页
  2. 我国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可行性第42-43页
  3. 我国开展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实践第43-48页
 (二) 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观念导向第48页
  1. 树立动态的教师管理观第48页
  2. 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第48页
 (三) 实行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的对策第48-57页
  1. 完善法规,构建制度第49-51页
  2. 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第51-52页
  3. 实行“同工同酬”政策第52-53页
  4. 出台特殊津贴政策第53-54页
  5. 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第54-55页
  6. 注重精神鼓励,提高思想觉悟第55页
  7.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8-66页
附录第66-69页
后记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维风险传导模型及定理研究
下一篇:标志动态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