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41页 |
·豆科植物根瘤形成的过程 | 第14-15页 |
·结瘤基因及其调控 | 第15-21页 |
·nodD | 第16-17页 |
·其它调节基因 | 第17-19页 |
·结瘤因子 | 第19-21页 |
·其它与结瘤有关的基因 | 第21页 |
·固氮基因及其调控 | 第21-27页 |
·固氮基因及其功能 | 第21-24页 |
·nif基因 | 第23页 |
·fix基因 | 第23-24页 |
·固氮基因的调控 | 第24-27页 |
·nifA的调控 | 第24-25页 |
·FixL-FixJ调控系统 | 第25-26页 |
·FixK调控 | 第26页 |
·RpoN(s54)调控 | 第26-27页 |
·NtrBC和NtrYX调控系统 | 第27页 |
·多糖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 | 第27-30页 |
·EPS | 第27-28页 |
·KPS | 第28-29页 |
·LPS | 第29-30页 |
·根瘤菌的宿主专一性 | 第30-31页 |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接种族关系 | 第30页 |
·决定宿主专一性的因素 | 第30-31页 |
·根瘤菌的分类 | 第31-33页 |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 第33-37页 |
·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与注释 | 第34页 |
·微生物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34-35页 |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 第35页 |
·基因芯片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中的作用 | 第36页 |
·基因打靶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华癸中生根瘤菌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华癸中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页 |
·华癸中生根瘤菌的质粒特征 | 第37-38页 |
·华癸中生根瘤菌的共生基因与结瘤因子 | 第38-39页 |
·华癸中生根瘤菌的胞外多糖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1-53页 |
·材料 | 第41-48页 |
·供试质粒和菌株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2-44页 |
·抗生素 | 第44-45页 |
·缓冲液与试剂 | 第45-48页 |
·方法 | 第48-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104页 |
·7653R菌株转座共生突变体的筛选及插入失活基因的克隆 | 第53-58页 |
·7653R菌株Tn5-sacB共生突变体的筛选 | 第53-54页 |
·7653R菌株Tn5-sacB插入缺陷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53页 |
·Tn5-sacB插入突变体的共生功能鉴定 | 第53-54页 |
·突变体Tn5-sacB插入失活基因的克隆 | 第54页 |
·突变体Tn5-sacB插入失活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opa2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58-68页 |
·opa22全基因的克隆 | 第58-59页 |
·opa22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蛋白同源性比较 | 第59-62页 |
·Opa22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 第62页 |
·opa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验证 | 第62-63页 |
·opa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63-64页 |
·opa22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共生表型 | 第64-65页 |
·opa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根毛侵染试验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lpsH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68-80页 |
·lpsH全基因的克隆 | 第68-71页 |
·lps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71-72页 |
·LpsH蛋白的转膜区和疏水性分析 | 第72-73页 |
·lpsH基因重组突变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lpaH基因缺失突变体HK242的LPS结构 | 第74-75页 |
·lpsH基因缺失突变体HK242的共生表型 | 第75-76页 |
·lpsH基因缺失突变体HK242的竞争结瘤能力 | 第76-77页 |
·lpsH基因缺失突变体HK242的结瘤效率试验 | 第77页 |
·lpsH基因缺失突变体石蜡切片与电镜观察 | 第77-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dmtH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80-87页 |
·dmtH全基因的克隆 | 第80页 |
·dmt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80-83页 |
·dmtH基因重组突变体的构建 | 第83-84页 |
·dmtH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共生表型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gstH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87-95页 |
·gstH全基因的克隆 | 第87-90页 |
·gst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90-91页 |
·gstH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验证 | 第91页 |
·gstH基因缺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91-92页 |
·gstH基因缺失突变体共生表型及功能互补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catH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95-104页 |
·catH全基因的克隆 | 第95页 |
·cat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95-99页 |
·catH基因重组突变体的构建 | 第99-100页 |
·catH基因缺失突变体共生表型 | 第100-102页 |
·catH基因缺失突变体HK33的竞争结瘤能力 | 第102-103页 |
·讨论 | 第103-104页 |
4 总结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总结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