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
| 摘 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岩土工程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内岩土工程的发展形势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岩土工程位移反演分析综述 | 第12-17页 |
| ·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5页 |
| ·岩土损伤力学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 第17-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及其预期成果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 | 第20-44页 |
| ·常见岩土体本构关系 | 第20-23页 |
| ·非线性弹性本构 | 第20页 |
| ·各向异性弹性本构 | 第20-22页 |
| ·弹塑性本构 | 第22-23页 |
| ·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 | 第23-39页 |
|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25-26页 |
| ·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26-32页 |
| ·损伤演化机理 | 第32-39页 |
| ·损伤本构的试验验证分析 | 第39-44页 |
| ·本构关系的试验验证及本构参数的拟合 | 第39-4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关于损伤本构理论的一些探讨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裂隙岩体的损伤数值算法 | 第44-52页 |
| ·损伤场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 ·损伤场的计算方法及其策略 | 第44-45页 |
| ·非耦合损伤场计算 | 第45-46页 |
| ·耦合损伤场计算 | 第46页 |
| ·弹性耦合损伤-塑性本构的FLAC 计算 | 第46-52页 |
| ·基于FLAC3D 的二次开发 | 第46-47页 |
| ·损伤等效单元结点力 | 第47-49页 |
| ·裂隙岩体损伤有限差分迭代实现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损伤反演理论探讨 | 第52-78页 |
| ·岩土体基本反演理论 | 第52-54页 |
| ·弹性问题的位移反分析 | 第52-53页 |
| ·弹塑性问题的优化位移反分析 | 第53-54页 |
| ·岩土体系统辨识和参数辨识理论 | 第54-61页 |
| ·系统辨识 | 第54-55页 |
| ·参数辨识 | 第55-61页 |
| ·优化反演理论 | 第61-68页 |
| ·优化反演的基本流程 | 第61页 |
| ·常用优化数值算法介绍 | 第61-63页 |
| ·非数值类优化算法介绍 | 第63-66页 |
| ·模拟退火算法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第68-78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介绍 | 第68-71页 |
| ·BP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第71-76页 |
|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裂隙岩体位移反分析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在分岔隧道中的应用 | 第78-101页 |
| ·沪蓉西高速分岔隧道工程概况 | 第78-82页 |
| ·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 第78-79页 |
| ·工程简介 | 第79-81页 |
| ·现场监控量测 | 第81-82页 |
| ·基于现场监控量测的位移反分析 | 第82页 |
| ·裂隙岩体数值模拟 | 第82-85页 |
| ·数值模拟中松动圈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洞室开挖引起的松动效应 | 第83-84页 |
| ·有限差分数值建模 | 第84-85页 |
| ·连拱段位移反分析结果 | 第85-92页 |
| ·不考虑损伤的弹塑性结果 | 第85-89页 |
| ·考虑初始损伤的弹塑性反算结果 | 第89-9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页 |
| ·小净距段位移反分析结果 | 第92-101页 |
| ·不考虑损伤的弹塑性结果 | 第92-96页 |
| ·耦合损伤的反演结果 | 第96-9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 ·结语 | 第101页 |
| ·展望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
|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