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20页 |
·茶藨属植物概况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茶藨属植物栽培历史及现状 | 第10-11页 |
·黑穗醋栗的价值 | 第11-13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植物离体快繁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 第14-17页 |
·引起离体培养材料污染的原因和控制措施 | 第14-15页 |
·外源植物激素对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器官发生的影响 | 第15-16页 |
·防止植物离体培养材料褐变的方法 | 第16-17页 |
·茶藨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本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0-26页 |
·影响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因素 | 第20-21页 |
·消毒时间 | 第20页 |
·消毒方式 | 第20页 |
·消毒药剂种类及浓度 | 第20-21页 |
·外植体采集时间 | 第21页 |
·外植体来源 | 第21页 |
·茶藨属植物组培苗增殖培养 | 第21-22页 |
·外源植物激素种类及浓度 | 第21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21-22页 |
·活性炭和硝酸银与组培苗褐变防止 | 第22页 |
·继代周期及月份与茶藨属植物组培苗增殖 | 第22页 |
·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 | 第22-23页 |
·外源植物激素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2-23页 |
·外源植物激素与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生长及不定芽再生 | 第23页 |
·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培养 | 第23-25页 |
·外源植物激素 | 第24页 |
·培养基营养成分 | 第24页 |
·活性炭 | 第24页 |
·两步生根法 | 第24页 |
·暗培养 | 第24页 |
·接种密度 | 第24-25页 |
·培养条件 | 第25页 |
·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影响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因素 | 第26-29页 |
·消毒时间对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6页 |
·消毒方式对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6-27页 |
·消毒药剂种类及浓度对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7-28页 |
·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8页 |
·外植体来源对茶藨属植物离体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8-29页 |
·影响茶藨属植物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因素 | 第29-36页 |
·外源植物激素种类及浓度 | 第29-32页 |
·GA_3 | 第32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32-34页 |
·活性炭和硝酸银与组培苗褐变防止 | 第34-35页 |
·继代周期及月份与茶藨属植物组培苗增殖 | 第35-36页 |
·影响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的因素 | 第36-38页 |
·外源植物激素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6-37页 |
·外源植物激素与茶藨属植物组培苗愈伤组织生长及不定芽再生 | 第37-38页 |
·影响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因素 | 第38-42页 |
·外源植物激素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38-40页 |
·培养基营养成分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0页 |
·活性炭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两步生根法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1页 |
·暗培养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1页 |
·接种密度对茶藨属植物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关于外植体污染的控制 | 第42页 |
·关于外源激素对组培苗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关于外源激素对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影响 | 第43-44页 |
·关于组培苗增殖过程中的褐变问题 | 第44页 |
·关于组培苗试管内生根 | 第44-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1 图版说明 | 第53-54页 |
附录2 缩略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