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部分缩略语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文献综述1 | 第14-23页 |
| 生物类黄酮代谢和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1 类黄酮基本结构及其生物活性 | 第14-15页 |
| ·类黄酮功能结构 | 第14页 |
| ·类黄酮分类 | 第14-15页 |
| ·类黄酮生物活性 | 第15页 |
| 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 3 调控类黄酮合成的外在因子 | 第16-20页 |
| ·矿质营养元素 | 第16-18页 |
| ·CO_2、温度、水分和光照 | 第18-19页 |
| ·外源激素 | 第19-20页 |
| 4 类黄酮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20-22页 |
| ·分子机制 | 第20页 |
| ·生理生化机制 | 第20-22页 |
| 5 提高高等植物体内类黄酮含量的措施 | 第22-23页 |
| 文献综述2 | 第23-28页 |
| 荞麦及其黄酮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 1 荞麦简介 | 第23-24页 |
| ·荞麦的历史渊源与分布 | 第23页 |
| ·荞麦的生物学和生理特性 | 第23-24页 |
| ·荞麦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 第24页 |
| 2 荞麦黄酮研究 | 第24-27页 |
| ·黄酮组成、分布规律和积累动态 | 第24-25页 |
| ·芦丁来源及其代谢 | 第25-26页 |
| ·荞麦黄酮含量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26-27页 |
| ·荞麦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 第27页 |
| 3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1章 供氮水平对荞麦生长及其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28-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设计、处理和采样 | 第29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 ·供氮水平对荞麦生长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供氮水平对不同生育期茎和叶片中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供氮水平对花和成熟期籽粒及植株中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供氮水平对荞麦芦丁和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供氮水平下叶片中PAL、CHI活性及其与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 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2章 氮素形态对荞麦生长及其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8-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 ·试验设计、处理及采样 | 第39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氮素形态对荞麦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氮素形态对不同生育期茎和叶片中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氮素形态对花和成熟期籽粒及植株中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 ·氮素形态对荞麦芦丁和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氮素形态下叶片中PAL、CHI活性及其与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关系 | 第43-45页 |
| 3 讨论 | 第45-46页 |
| 全文讨论 | 第46-48页 |
|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