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滑坡发生机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对滑坡形成堰塞湖沉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堰塞湖及堰塞湖相沉积所反应的环境信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寨子村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16-33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 ·区域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气象水文特征 | 第16-17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 ·寨子村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18-31页 |
| ·滑坡区域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 ·Ⅰ号滑坡滑源区工程地质特征 | 第20-24页 |
| ·Ⅱ号滑坡滑源区工程地质特征 | 第24-27页 |
| ·Ⅰ号残留滑坡坝区工程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 ·Ⅱ号残留滑坡坝区工程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寨子村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33-41页 |
| ·地貌演变 | 第33-34页 |
| ·断裂带构造约束机制 | 第34-37页 |
| ·地震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与昔格达组地层 | 第41-59页 |
| ·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的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 ·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物基本特征 | 第42-46页 |
| ·下六-马家湾沉积物剖面基本特征 | 第42-45页 |
| ·寨子村西北一带沉积物剖面基本特征 | 第45页 |
| ·朵美一带沉积物剖面基本特征 | 第45-46页 |
| ·昔格达地层 | 第46-50页 |
| ·昔格达地层的平面分布 | 第46-49页 |
| ·昔格达地层的时代特征 | 第49-50页 |
| ·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与昔格达地层 | 第50-52页 |
| ·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 第52-58页 |
| ·古堰塞湖平面沉积上的演变模式 | 第53-54页 |
| ·古堰塞湖剖面沉积上的演变模式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寨子村滑坡典型性代表性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 第59-67页 |
| ·寨子村滑坡的典型性、代表性 | 第59-60页 |
| ·寨子村滑坡年龄的测定 | 第60-64页 |
| ·选用测年方法依据 | 第60-61页 |
| ·ESR测年原理 | 第61-62页 |
| ·寨子村古滑坡和堰塞湖沉积年代测定 | 第62-64页 |
| ·寨子村滑坡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7-70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7-69页 |
| ·有待进一步解决问题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