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 引言 | 第8-11页 |
(一) 蛋白质的多层次结构介绍 | 第8-9页 |
(二) 超家族识别背景 | 第9-11页 |
二 蛋白质超家族数据库的建立及描述 | 第11-13页 |
三 理论算法及其评价 | 第13-17页 |
(一) 离散量与离散增量 | 第13-15页 |
1 离散量 | 第13-14页 |
2 离散增量 | 第14-15页 |
(二) 算法评价 | 第15页 |
(三) 计算误差分析 | 第15-17页 |
四 最小离散增量方法识别蛋白质超家族 | 第17-40页 |
(一) 基于氨基酸亲疏水分布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 第17-24页 |
1 方法 | 第17-20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20-24页 |
(二) 基于氨基酸亲疏水性及三个特殊氨基酸分布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 第24-30页 |
1 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25-30页 |
(三) 基于多种参数的打分和综合评比方法、结果和讨论 | 第30-34页 |
1 方法 | 第30-31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31-34页 |
(四) 基于氨基酸亲疏水关联分布的讨论 | 第34-40页 |
1 对氨基酸亲疏水单元的分析 | 第34-36页 |
2 对氨基酸亲疏水片段的统计分析 | 第36-40页 |
五 氨基酸关联的不同表示对结果的影响 | 第40-46页 |
(一) 对蛋白质超家族的识别结果和讨论 | 第40-43页 |
(二) 对蛋白质结构类的预测结果和讨论 | 第43-46页 |
1 蛋白质结构域介绍 | 第43-44页 |
2 蛋白质结构类数据库 | 第44-45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