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解毒活血配伍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及机理探讨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临床研究一第11-57页
 引言第11-12页
 资料与方法第12-18页
  一、研究对象第12页
   (一) 诊断标准第12页
   (二) 病例纳入标准第12页
   (三) 病例排除标准第12页
  二、研究方法第12-18页
   (一) 病例来源第12页
   (二) 病例分组第12-13页
   (三) 观察项目与方法第13-17页
   (四) 研究调查表第17页
   (五) 统计方法第17-18页
 研究结果第18-37页
  一、超声表现第18-21页
   (一) 健康对照组的超声表现第18页
   (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超声表现第18-21页
  二、危险因素对比研究第21-22页
  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测指标比较第22-25页
   (一)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膜-中膜横切面面积比较第22-23页
   (二) 颈动脉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比较第23页
   (三) 颈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内径比较第23-24页
   (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第24-25页
   (五)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分型比较第25页
  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第25-29页
   (一) 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第25-26页
   (二) 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第26页
   (三) 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第26-27页
   (四) 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较第27-28页
   (五) 颈动脉最大剪切率比较第28页
   (六) 颈动脉血流量比较第28-29页
  五、斑块稳定性血清指标检测第29-30页
   (一)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第29页
   (二) 基质降解相关因子水平检测第29-30页
  六、相关与回归分析第30-37页
   (一) 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MIMT 与危险因素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第30-31页
   (二) 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MIMT 及血清指标的多元相关分析第31-37页
 讨论第37-50页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第37页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测与意义第37-38页
  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38-42页
   (一) 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39页
   (二) 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39-40页
   (三) 其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0-41页
   (四) 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MIMT 与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第42-45页
   (一) IMT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2-43页
   (二) 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3页
   (三) 血流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3-45页
  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因子研究第45-49页
   (一) 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5-47页
   (二) 基质降解相关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第47-49页
  六、本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临床研究二第57-113页
 引言第57-58页
 资料与方法第58-70页
  一、研究对象第58页
   (一) 诊断标准第58页
   (二) 病例纳入标准第58页
   (三) 病例排除标准第58页
  二、研究方法第58-65页
   (一) 病例来源第58页
   (二) 病例分组第58-59页
   (三) 治疗方法第59-60页
   (四) 观察项目与方法第60-63页
   (五) 疗效判定标准第63-65页
   (六) 研究调查表第65页
   (七) 统计方法第65页
  三、临床资料分析第65-70页
   (一) 年龄第65页
   (二) 性别第65-66页
   (三) 职业第66页
   (四) 体型第66-67页
   (五) 主要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第67页
   (六) 主要症状第67-68页
   (七) 中医症状积分第68页
   (八)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第68-69页
   (九)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病理分型第69页
   (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分型第69-70页
 研究结果第70-93页
  一、临床症状疗效分析第70-73页
   (一) 临床症状总疗效比较第70页
   (二)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第70-71页
   (三)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第71-73页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测指标比较第73-79页
   (一)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第73-74页
   (二)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较第74-75页
   (三) 治疗前后颈动脉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比较第75-76页
   (四)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第76-77页
   (五)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比较第77页
   (六)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分型比较第77-78页
   (七)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径比较第78-79页
  三、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第79-87页
   (一) 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第79-80页
   (二) 治疗前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第80-81页
   (三) 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第81-82页
   (四) 治疗前后搏动指数比较第82-84页
   (五) 治疗前后阻力指数比较第84-85页
   (六) 治疗前后最大剪切率比较第85-86页
   (七) 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量比较第86-87页
  四、斑块稳定性血清指标水平比较第87-89页
   (一)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第87-88页
   (二) 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降解相关因子水平比较第88-89页
  五、血压水平比较第89页
  六、血脂水平比较第89-90页
  七、空腹血糖水平比较第90-91页
  八、安全性观测第91-92页
  九、不良反应第92-93页
 讨论第93-107页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治疗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第93-94页
  二、促斑块稳定研究的现状、问题与中医药稳定斑块研究第94页
  三、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本课题的理论基础第94-95页
  四、解毒、活血及其配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思路与背景第95-96页
   (一) 解毒活血配伍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思路第95-96页
   (二) 虎杖、山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基础第96页
  五、解毒活血配伍方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疗效分析第96-101页
   (一)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第96-97页
   (二)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第97-99页
   (三) 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第99-100页
   (四) 安全性评价第100-101页
  六、解毒活血配伍方案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机理探讨第101-106页
   (一) 调脂作用第101-102页
   (二) 降压作用第102页
   (三) 抗炎作用第102-104页
   (四) 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第104-106页
  七、本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结语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详细摘要第117-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舞毒蛾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后WTO时代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