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1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9-11页 |
| (一) 病例选择 | 第9-10页 |
| (二) 一般情况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一) 分组方法 | 第11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三) 观察指标 | 第12-15页 |
| (四) 采用仪器 | 第15页 |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页 |
| 三、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四、治疗结果 | 第16-19页 |
| (一) 各组疗效分析 | 第16页 |
| (二) 治疗前后各组各证型症状评分分析 | 第16-17页 |
| (三) 各组治疗前后面神经电图潜伏期、患健侧波幅比率分析 | 第17页 |
| (四) 治疗前后各组瞬目反射 R_1波的潜伏期、患健侧波幅比率比较 | 第17-19页 |
| 五、典型病例 | 第19-20页 |
| 六、跟踪观察 | 第20-21页 |
| 讨论 | 第21-31页 |
| 一、现代医学对 Bell麻痹的认识 | 第21-24页 |
| (一) 病因 | 第21页 |
| (二) 病理生理 | 第21-22页 |
| (三) 后遗症及并发症 | 第22-23页 |
| (四) 神经电生理检查 | 第23-24页 |
| 二、中医对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5页 |
| (一) 病因 | 第24页 |
| (二) 病位 | 第24页 |
| (三) 病机 | 第24-25页 |
| 三、疗效机理探讨 | 第25-29页 |
| (一) 选穴 | 第25-26页 |
| (二) 刺激方法 | 第26-28页 |
| (三) 药理作用 | 第28-29页 |
| 四、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综述 | 第35-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详细摘要 | 第4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