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表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 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17-21页 |
1.1 中医论述 | 第17-18页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1.3 中医治疗 | 第19-21页 |
1.3.1 脏腑气血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1.3.2 耳穴治疗 | 第20-21页 |
2 西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21-26页 |
2.1 西医病因病理的研究 | 第21-23页 |
2.1.1 神经内分泌的变化 | 第21-22页 |
2.1.2 神经递质学说 | 第22页 |
2.1.3 自由基学说 | 第22-23页 |
2.1.4 免疫功能变化 | 第23页 |
2.1.5 血管舒缩因子 | 第23页 |
2.2 西医治疗 | 第23-26页 |
2.2.1 一般治疗 | 第23页 |
2.2.2 激素治疗 | 第23-25页 |
2.2.3 非激素类药物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44页 |
1 临床研究资料 | 第26-2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6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27页 |
2 临床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1 病例分组 | 第27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27-28页 |
2.2.1 中药组方案 | 第27页 |
2.2.2 中药+耳穴组方案 | 第27-28页 |
2.2.3 西药组方案 | 第28页 |
2.2.4 疗程 | 第28页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8-29页 |
2.3.1 一般记录项目 | 第28页 |
2.3.2 结局指标 | 第28页 |
2.3.3 安全性指标 | 第28页 |
2.3.4 观测时点 | 第28页 |
2.3.5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第28-29页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页 |
2.4.1 KI、MRS、PSQI、SAS、SDS量表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页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页 |
2.4.3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页 |
2.5 数据录入管理与分析 | 第29页 |
3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3.1 三组病例完成情况 | 第29-30页 |
3.2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 第30-31页 |
3.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30页 |
3.2.2 治疗前三组量表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3.2.3 治疗前三组性激素基线比较 | 第31页 |
3.3 量表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3.3.1 改良KI量表临床积分 | 第31-32页 |
3.3.2 MRS临床积分 | 第32-34页 |
3.3.3 中医临床证候表积分 | 第34-37页 |
3.3.4 PSQI临床积分 | 第37-39页 |
3.3.5 SAS临床积分 | 第39-40页 |
3.3.6 SDS临床积分 | 第40-41页 |
3.4 血清激素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5 安全性观察 | 第43-4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4-53页 |
1 立论依据 | 第44-49页 |
1.1 调更汤的研究进展 | 第44-47页 |
1.1.1 临床运用及方义剖析 | 第44-46页 |
1.1.2 实验研究 | 第46-47页 |
1.2 耳穴的理论支持及临床运用 | 第47-49页 |
2 临床疗效研讨及评价 | 第49-51页 |
2.1 主要疗效评价 | 第49-50页 |
2.2 次要疗效评价 | 第50-51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51-52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 第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